诈骗案件中,受害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对于诈骗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他人的财物,人民法院会依据法律的规定,追缴犯罪分子所获得的财物或者勒令其退赔给受害人。如果刑事诉讼无法救济被害人所遭受的损失,被害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
一、诈骗案件如何主张民事权利
诈骗案中的受害人不能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获得赔偿。因为人民法院审理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受案范围,只限于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行为侵犯和财物被犯罪行为损毁而遭受的物质损失,不包括因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的物质损失。
所以,对于犯罪分子非法占有、处置被害人财产而使其遭受物质损失的情形,由人民法院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
再次,刑事被害人可提起民事诉讼及时向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请求赔偿损失。经过追缴或者退赔仍不能弥补损失,被害人向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的,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刑事被害人在法院对犯罪嫌疑人作出终审判决后,可以结合自身损失受偿情况,决定是否提起民事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诈骗还钱了能不坐牢
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不仅是刑事犯罪,而且是民事侵权,受害人有权提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行为人赔偿损失。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如果行为人主动退赔的,可以从轻处罚,并非不承担刑事责任。
三、信用卡诈骗钱还完了量刑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院未判决或者公安机关未立案之前,偿还了这些透支款息的,可以从轻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
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称银行两次催收3月未还为恶意透支。
(一)在司法解释中,对“恶意透支”增加了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发卡银行的两次催收;二是超过三个月没有归还。
(二)因为“恶意透支”这种信用卡诈骗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该行为非常重要的构成要件。
(三)这次司法解释明确了“恶意透支”的数额,“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拒不归还和尚未归还的款项,不包括滞纳金、复利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
全文86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