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假的职业资格证书会有什么后果
使用假的职业资格证书,首先会使相关劳动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这主要源于劳动者以欺诈手段使得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
1.无效的劳动合同自始便没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此外,使用假证书的员工在工作中若发生伤害事故,将可能面临工伤待遇方面的严重争议。
2.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劳动者的工伤待遇包括由单位承担的部分和由工伤保险基金承担的部分。
3.当劳动者使用假证书入职时,即便发生工伤,本该由单位承担的部分通常仍需支付,但工伤保险基金往往会拒绝支付应由其承担的部分。
4.这是因为假证书的使用导致用人单位无法以劳动者本人的真实身份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从而使得劳动者在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时面临障碍。
二、责任分配的法律观点
关于使用假职业资格证书所带来的责任分配问题,法律界存在不同的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单位不承担责任,因为员工未提供真实信息导致单位无法以其名义缴纳工伤保险费,过错完全在于员工。
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单位应根据过错大小承担责任。这种观点认为,虽然员工存在过错,但单位也有审查不严的责任,因此应根据双方的过错比例来分担法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过错大小的判定通常考虑劳动者的年龄和民事行为能力:
1.如果劳动者已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认识到使用假证书的后果并承担较大责任,而单位因审查不严则承担较小责任。
2.若劳动者为未成年人,其识别能力较弱,责任相应减轻,而单位对未成年人的入职审查不严则应承担较大过错。
三、过错大小的司法判定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使用假职业资格证书所带来的过错大小判定,通常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1.劳动者的年龄和民事行为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劳动者已满18周岁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那么他们应该能够认识到使用假证书的后果,并因此承担较大的责任。
2.如果劳动者是未成年人,由于他们的识别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可能会承担较小的责任。
3.单位的审查义务也是判定过错大小的关键因素。如果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未尽到必要的审查义务,导致劳动者使用假职业资格证书入职,那么单位也应承担一定的过错责任。
4.具体来说,单位应该对劳动者的身份信息进行核实,确保所招聘的员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能力。如果单位未能履行这一义务,那么他们在法律上就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全文99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