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开庭通知之后,要做好积极应诉的准备。收集好相关的证据,以此来最大限度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应诉后需要看是否是属于该法院管辖,如果不符合管辖规定,可以在答辩期内提出管辖异议。其次,看对方的诉讼请求是否合法,并结合其诉讼的事实与理由进行答辩,同时结合相关证据,将答辩状及证据的复印件提交诉讼的人民法院。如果相关证据需要人民法院调取的,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取。之后等待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开庭时需要对双方的证据进行质证,并结合质证的情况和争议的焦点,进行答辩。
两增两控口径普惠金融定义
即商业银行需要平衡收益与风险,统筹综合成本与融资成本,在兼顾商业可持续行的同时,持续完善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完善机构体系、提升服务效率、改进贷款支付、落实尽职免责、盘活信贷资源、主动开展信息披露等要求。
1、两增两控定义:
“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力争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巩固2018年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减费让利成效,继续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2、普惠金融的定义: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的金融服务概念,意指普罗大众均有平等机会获得负责任、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又称包容性金融,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微小企业。近年来,随着科技与环境的快速演变,“金融科技”成为推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力量。
目前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根据《数字金融实践助力普惠金融研究》显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绩斐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我国普惠金融逐步实现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机会可均等,有效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度、覆盖面与便捷性。数字普惠金融实践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金融服务的使用程度、可得性和服务质量都得到了稳步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法庭辩论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
(二)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
(三)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
(四)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全文1.3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