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一般没有有效期的具体规定。只要企业的环境、设施及有关法律、法规没有重大变化,一般就可以继续使用。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是为了加强和规范在环保设施运营管理中,对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工作的管理,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提高处置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维护企业的稳定,保护环境,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应急预案构成及要素
企业事故应急管理属于企业危机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以下四个阶段。预防阶段
是指企业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事故,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环境的危害所采取的行为,包括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措施、实施安全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企业安全规划研究等。
准备阶段
是在事故发生前采取的行动,包括研究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编制、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培训和演习。
响应阶段
是在事故发生后及事故发生期间采取救援行动的阶段,包括启动应急通告报警系统;启动应急救援中心;实施人员疏散和安置程序,实施警戒和交通管制。
恢复阶段
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的行动,包括实施应急响应关闭程序;事故调查;开展事故损失评估与索赔工作等。
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包括总预案和程序文件体系两部分。
总预案
作总体上的描述及必要说明。总预案包括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指导思想及适性、危险分析、应急能力评估、预案的评估与维护等。
程序文件体系是应急预案的主体,包括6个程序文件:
基本要素
对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职责分配、总指挥权替补顺序、应急救援系统工作机制做出详尽说明,是程序文件体系的核心。
预防程序
是对企业的事故预防措施、关键设备的检测检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企业的安全评审做出的说明和规定。
准备程序
是对企业人员的应急培训、应急人员的训练与演习、后勤保障体系、签订的有关应急协议做出的说明和规定。
基本应急程序
是对报警、接报、通讯、疏散、警戒、信息发布等做出的说明和规定。
专项应急响应程序
是对工程救援行动和医学救援行动做出的说明和规定。
恢复和重新进入程序
是对重新进入现场、原因调查、事故现场净化与恢复、事故损失评估和索赔的说明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九十七条发生造成大气污染的突发环境事件,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对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信息。
全文1.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