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房补贴可能只在大中城市增发。
住房补贴是由于现行职工工资收入与住房价格之间的差距过大而增发的。现在一般小城市(镇)房价收入比(一套中等水平住房的售价与家庭平均年收入比)在合理的范围内,普通工薪阶层(中等收入家庭)在建立住房公积金后,均能以其工资收入加上住房金融支持,买得起经济适用商品住房。因此,在一般小城市(镇)可以考虑不必发住房补贴。
二、关于住房补贴的比重。
发放住房补贴后购房,职工个人承担住房支出的款额不能代于房改成本价买房。以职工20年分期付款购买一套普通住房的月支付房价不低于家庭工资收入的15%作为依据。住房补贴发放比例,主要根据房价收入比,即以当地的住房价格和职工的收入水平来控制。如大城市住房价格高,补贴就可能占房价的50%至70%;中等城市房价低一些,补贴可能占30%到50%,小城市和镇就不必发住房补贴了。
三、关于住房补贴发放的方式。
住房补贴可以采取按月计发。按月发补贴对增加住房的有效需求影响度大,可以在住房公积金和商业银行的住房贷款配合下,使更多的职工在较早期就实现住房消费,然后用补贴和收入逐步归还贷款,因此,按月发住房补贴应该是主要的补贴方式,对需要补贴的职工比较少,补贴比较小,原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不甚稳定的城市和单位,可一次性对买房职工发放住房补贴。
四、关于财政资金转换问题。
停止住房福利性的实物分配,实行新房新制度,可先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一方面,可起到推行新制度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住房资金转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财政资金转换问题必须在新的改革推行前得以落实,各级财政原用于住房建设的资金,可按一定的基数核定,转换成行政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职工的住房补贴。
五、关于房改政策的衔接性。
增发住房补贴后,居民购买经济实用住房,要与《决定》规定的职工购买房改成本价住房相衔接,即在两种情况下,购买同样条件的住房,个人支付的房款大体相同,前者比后者要销多些。
六、关于企业的住房补贴。
首先是停止无偿分房,其次是联系房价增发补贴。企业情况千差万别,工资水平高(即工资中住房消费含量到位)的企业,可不增发补贴;工资水平一般,资金转化到有困难的企业,应在调整工资结构和增加工资时,逐步体现补贴因素;对困难企业,在效益好转时,再予考虑。
财政、税务机关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的工资数额。
七、允许购建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目前,各地各系统购建住房资金是多渠道和多样化的,在住房实物分配向货币分配转化时,除利用好原有基础建设投资资金的转化外,还应特别注意保留和扩大多方筹集的建房资金,以保证的增加住宅建设的规模。
上述方案得以全面实施后,将产生积极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直接提高了城镇居民购买住房的支付能力。
对于无房职工而言,住房抵押贷款解决了他们购房的资金来源,而住房补贴大大提高了他们偿还贷款的支付能力。按照方案的设想,职工家庭承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费用的30%,其余70%分20年按月得到补贴,加上与住房公积金的结合,将使职工偿还贷款有了保障,如1996年全国城镇9128万个家庭,无房家庭约占20%,其中享受住房补贴的大中城市约占城镇家庭总数的一半,如果大中城市无房家庭的70%(即约650万户)在今后10年中买新房,平均每年买房户为65万户,假设每户买房60平方米,共购房约3900万平方米。其中通过方案的实施,用70%的补贴调动出个人30%的资金。相当于1700多万平方米。对于缺房职工而言,住房二级市场加购房补贴的作法,使他们具备了“弃旧图新”、购买新住房的支付能力。通过“卖旧房得一块儿、差额补贴加一块儿,自己拿一块儿,不足部分贷一块儿”,解决了那些长期以来住房困难而又没有能力购买新房的职工家庭的住房问题。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