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司法实践中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交织、行政纠纷与民事纠纷共存的矛盾,迫切需要适用该诉讼制度。确立这一制度,首先须界定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关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界定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必须基于同一法律事实;二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二者缺一不可。对基于同一法律事实的理解,较为具体直观,司法实践中比较容易把握,而在对内在关联性的把握上,各人的理解不同。
笔者认为,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具体行政行为引起了行政和民事两个不同的争议和纠纷;二是民事纠纷的解决有待行政争议的解决。其中,第一个标准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当排除两类行为,即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和行政机关居间调解、仲裁行为。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可能引起行政和民事两种争议,如规划部门不依法对违章建筑进行处罚,将引起规划部门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或行政相邻关系人)的行政争议,行政管理相对人和行政相邻关系人之间也会产生相邻权的民事争议。不作为成立,行政机关将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人民法院应当判令行政机关作为。如果允许附带申请解决民事争议,人民法院一方面判令行政机关作为,而另一方面代替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作出处理,岂不自相矛盾,故不作为案件不宜作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审理。至于行政机关的居间调解、仲裁行为,是在行政机关主持下,根据平等自愿及合法原则,平等主体的当事人在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的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履行行政调解协议而提起的诉讼是单独的民事诉讼。
根据上述界定范围,可能出现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类型主要有:
1、被处罚人或受害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不服,同时,对处罚所涉及的民事赔偿内容有异议而提起的诉讼;
2、行政机关就平等主体的民事争议作出裁决,被裁决人或利害关系人对裁决不服,同时要求解决民事争议的;
3、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确权决定,要求确认某项权利归属自己或责令他方赔偿而提起的诉讼;
4、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确权决定,其他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就同一事实进行确权或获得民事赔偿而提起的诉讼。
全文865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