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的媒体报道内容失实侵害名誉权的补救有哪些
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八条【媒体报道内容失实侵害名誉权的补救】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
二、侵犯名誉权的立案标准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
所谓侮辱是指以语言或行为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既可以以口头方式进行,也可以以行为方式进行。
其表现形式是将现有的缺陷或其他有损于人的社会评价的事实扩散、传播出去,以诋毁他人的名誉,让其蒙受耻辱,可以称之为“以事生非”。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
这种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仍然积极追求这种结果的发生。
情节严重的,将会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
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名誉的损害,但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等而使损害后果发生。
比如医院未经患者同意,无意中公布了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或艾滋病等病情信息,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
3、被侵害的对象应当是特定的人。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新闻报导如果是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受害人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可以要求新闻媒体采取补救措施,如及时者更正、删除报导、进行说明等措施。
全文70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