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武汉经济总量要跨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甲;要把武汉建设成生态、文明、宜居和民生幸福城市在武汉发展战略与规划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发表的激情洋溢的讲话,宛如写在初春的一篇宣言,信心百倍地勾画出武汉下一个5年的发展蓝图。就像省委书记罗清泉在省两会上寄语武汉的那样,这篇宣言的主题就是——重振大武汉。
跳出武汉谋划武汉
GDP冲击副省级城市前三
2009年,武汉经济总量突破4500亿元,跃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GDP排在前四的副省级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杭州、青岛)。就中部地区而言,武汉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都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一,有些指标还保持了较大的优势。目前,武汉总体上讲仍然处在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地位。
那么,武汉未来应如何发展呢?杨松表示,要跳出武汉谋划武汉,致力打造立足中部、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全国重要中心城市,进一步凸显武汉在区域、全国和世界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总量上,要努力实现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名的目标;民生净福利指标,要确保市民群众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核心指标达到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上水平。
杨松指出,当前,武汉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东湖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短短三年半时间,武汉接二连三地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充分体现了武汉在国家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省委要求武汉在形成全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特大中心城市功能提升、支柱产业升级、创新能力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厚积薄发,这些必将推动武汉再展雄风。
推动人才特区战略
三年引进千名高层次人才
武汉科教优势明显。杨松指出,武汉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科技领先优势,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建立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聚集创新人才,努力在新动力汽车、地球空间信息、半导体、新型显示、环保装备、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激光、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以武汉创造提升武汉制造,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预期目标。
加快推进人才特区战略。进一步实施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即:力争3年时间内,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清洁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研发及信息服务业5大产业,引进和培养5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在新兴产业领域内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若干主导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形成技术、人才和产业化的领先优势。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