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区别如下:
1、计税依据不同,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而应纳税额是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税率;
2、性质不同,应纳税所得额属于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后的余额,而应纳税额属于纳税人按应纳税所得税所得额的一定比例向国家缴纳的税额;
3、计算公式不同,应纳税所得额等于收入总额减准予扣除项目金额,而应纳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所得税率。
一、税率的情况如下: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7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3%,共7级;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适用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税款的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二、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1、工资、薪金所得;
2、劳务报酬所得;
3、稿酬所得;
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5、经营所得;
6、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总的来说,应纳税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有明显区别,相关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先计算根据当月销售收入乘以所得率所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再根据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应纳税额。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应纳税额
转型后应纳税额计算规则
转型后认定为一般纳税人的,可按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如取得外地或本市非试点纳税人的原属于营业税可差额征收范围的发票,可按发票金额在销售额中扣除;如取得税务机关代开的专用发票可按发票注明的税款抵扣销项税额
转型后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交通运输业、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纳税人取得的外省市和本市非试点纳税人的原属于营业税可差额征收范围的发票,可按发票金额在销售额中扣除;其他行业如取得外省市和本市非试点纳税人的原属于营业税可差额征收范围的发票,也可按发票额在销售额中扣除,但取得的本市试点一般纳税人或试点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不可扣除销售额。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五条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费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A1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第24行》”六、应纳所得税额23*24“说明所述
应纳所得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所得税税率
全文1.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4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