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起诉的程序包括提交起诉状、提交相关材料、委托他人代为诉讼、提交证据清单、立案庭对符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当事人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以及法院排期开庭和结算诉讼费用等步骤。
以下是立案起诉的程序:
1.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时,需提交起诉状,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
2.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时应提交相关材料。
3.如果委托他人代为诉讼,则需提交授权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各1份,并提供原件以供查验。如果是委托律师诉讼,则还需提交授权明确的授权委托书和律师事务所接收委托的证明、函件以及律师证复印件。
4.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时,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出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
5.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将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6.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
7.立案手续办理完成后,案件将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在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
立案起诉流程简介
立案起诉流程简介
立案起诉是指公民或法人等主体在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以确保诉讼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起诉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起诉前准备:首先,当事人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如合同、发票、照片、视频等,以便在诉讼过程中作为证据使用。同时,需要了解被告的身份、住所等信息,便于法院进行送达。
2. 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当事人需要向法院递交起诉状,起诉状中应包含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诉讼请求和诉讼主张等基本信息。同时,需要向法院交付相关证据材料。
3. 法院接收起诉状: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应进行审查,确认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如不符合条件,法院应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如符合条件,法院应出具立案通知书,并确定立案日期。
4. 庭前准备:在开庭前,当事人需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如证据材料、委托律师的授权委托书等。同时,法院应进行庭前准备,包括确定开庭时间、地点,准备庭审设备等。
5. 庭审:庭审是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庭审中,当事人可以提供证据,并进行质证。法官可根据庭审情况作出判决。
6. 判决与执行:如果原告的诉讼请求得到法院支持,法院将作出判决。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应按照判决内容履行义务。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执行。
总之,在立案起诉流程中,当事人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据和材料,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在法院的审理下,通过庭审和判决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立案起诉是维护权益的重要环节。遵循一定程序,当事人确保诉讼顺利进行。需准备好相关证据和材料,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相应副本。法院收到起诉状后,审查是否符合立案条件,出具立案通知书并确定立案日期。庭前准备和庭审是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事人应充分准备,以便在诉讼中维护权益。判决与执行是诉讼的重要环节,当事人应按照判决内容履行义务,如一方不履行判决,另一方可以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二十二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全文1.5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