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名誉损失费一般赔偿多少
关于赔偿金额的具体标准并无明文规定,而是要由个案审理的法院依据具体案件的实际状况并参照相关法规来审定。
赔偿额度的具体构成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点:
(1)加害人的过错程度,并不受其他法律法规特殊规定的影响;
(2)侵犯权益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手段、场所及行为模式等细节性事宜;
(3)侵犯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4)加害人在该侵权事件中所获取到的利益;
(5)加害人履行赔偿责任的经济实力;以及
(6)作为诉讼地的法院所在地的社会平均生活水平。
对于因残疾或死亡而要求赔偿的事项,若已有明确的法律或行政法规加以规范,则应遵照相应法律、行政法规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每个民事主体都享有名誉权。
任何机构组织或是个人均不应通过歪曲事实、恶意中伤等不当方式损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是对民事主体的道德品质、社会声誉、才华能力、商业信誉等方面的综合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第一千零二十五条
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捏造、歪曲事实;
(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
(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
二、朋友圈诋毁他人名誉怎么处理
遇造谣可先报案或进行民事维权。
散布虚假信息属违法,必受法律追责。
人人随身携带手机,每日依赖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在此畅所欲言。
若遭恶意诋毁,恪守不当言行,维护自身权益。
朋友遇到此类问题,或许会疑惑微信朋友圈诽谤污蔑应由何部门监管,以保障个人安全。
全文721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