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件旨在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设立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措施,以奖励资助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这些资助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实现个人和家庭的梦想。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中央与地方还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职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国 家 励 志 奖 学 金 : 助 力 职 业 学 校 贫 困 生
不是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并不是必须贫困生才可以拿的,针对完成学业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基本申请条件包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诚实守信,道德品质优良,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家庭经济困难,社会能力,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励志奖学金的额度包括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省政府奖学金每人每学年6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5000元,省政府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学年5000元。另外,国家助学金共分三档,额度分别为每人每年2000元(一档)、3000元(二档)、4000元(三档),本次国家助学金按半年预算下达,即每人1000元(一档)、1500元(二档)、2000元(三档),按月发放。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这些资助政策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在校学生,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励志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的3%;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分为三档,额度分别为每人每年2000元、3000元、4000元。这些资助政策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第三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完善国家奖学金制度。中央继续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资助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适当向国家最需要的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的学生倾斜。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根据各地财力及生源状况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担。其中,西部地区,不分生源,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为东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根据财力及生源状况等因素分省确定。人口较少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资金全部由中央负担。鼓励各地加大资助力度,超出中央核定总额部分的国家励志奖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给予适当补助。省(区、市)以下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中央确定的原则自行确定。
(二)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院校类别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具体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每生每年1000—3000元范围内确定,可以分为2—3档。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国家资助两年,第三年实行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由中央与地方按照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资金分担办法共同承担。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试行运用教育券发放国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