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二是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走私主观故意中的“明知”指的是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从事的行为是走私行为。对于经侦查不构成走私罪和人民检察院依法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走私案件,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规定,移送海关调查部门处理。
若无法确定一个人是否完全不知情,则即使根据客观事实可以推断出该嫌疑人可能知情或应当知情,也难以将其定罪为犯罪。
行为人明知自已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偷逃进出境货物、物品的应缴税额,或者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管理,并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应认定为具有走私的主观故意。走私主观故意中的“明知”是指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从事的行为是走私行为。
对经侦查不构成走私罪和人民检察院依法不起诉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免予刑事处罚的走私案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规定,移送海关调查部门处理。
走私行为主观故意认定
走私行为是指违反海关法规定,通过偷越国境或者逃避海关监管,将货物非法输入或者输出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行为。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认定是走私犯罪案件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罪责的认定和刑罚的轻重。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走私行为主观故意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明知是走私行为而实施,二是明知不是走私行为而实施。前者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海关法规定,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后者则是指行为人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海关法规定,但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
在走私犯罪案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是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走私行为而实施,则可以认定其具有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并从重处罚。反之,如果行为人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海关法规定,则可以认定其不具有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从轻或减轻处罚。
走私行为主观故意认定的法律分析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罪责的认定和刑罚的轻重。因此,在走私犯罪案件中,行为人是否具有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需要通过充分的证据和严密的司法程序来认定。
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认定是走私犯罪案件中的关键问题,关系到罪责的认定和刑罚的轻重。行为人是否具有走私行为的主观故意,需要通过充分的证据和严密的司法程序来认定。无论是明知是走私行为而实施,还是明知不是走私行为而实施,都应当从重处罚。走私行为是指违反海关法规定,通过偷越国境或者逃避海关监管,将货物非法输入或者输出到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走私本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货物、物品的,根据情节轻重,分别依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或者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二)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
(三)走私货物、物品偷逃应缴税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偷逃应缴税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多次走私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走私货物、物品的偷逃应缴税额处罚。
全文1.4千字,阅读预计需要5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