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对管辖权异议的争议较大或难以确定管辖权时,受诉法院应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审查。听证可以充分听取当事人辩论意见,证据方可明辩真伪,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受诉法院可在收到管辖权异议后7日内组织当事人听证,由当事人提交证据并相互质证、辩论。听证法官根据听证情况在8日内作出裁定。
根据法院书面审查,如果难以确定管辖权异议是否成立,或者当事人对管辖权异议的争议较大,当事人要求进行质证的话,受诉法院应当采取听证的方式进行审查(即准开庭模式)。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证据必须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相互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确定管辖权的证据也是程序方面的证据,只有让当事人充分发表辩论意见,证据才能明辩真伪,才能得到程序的公正,乃至实体的公正,所以管辖权听证非常必要。受诉法院可在收到管辖权异议后7日内组织当事人听证,由当事人就管辖权异议的主张提交证据并相互质证、辩论。听证法官根据听证情况在8日内作出裁定。《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民事诉讼法中管辖权听证的作用
民事诉讼法中管辖权听证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听证中,当事人可以就管辖权问题进行陈述和申辩,而法院则有权根据听证结果对管辖权进行审查。
管辖权听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往往因为缺乏法律知识或者证据不足等原因,难以在诉讼中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管辖权听证,当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法院更加了解案件的事实和情况,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促进公正审判。管辖权听证可以让当事人充分陈述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增加法院对案件的认知和理解。这样,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就能够更加公正地考虑各种因素,作出更加公正的判决。
3. 防止滥用职权。管辖权听证可以让法院更加清楚地了解当事人的争议点和焦点,从而避免法院在行使职权时滥用职权,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民事诉讼法中管辖权听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听证中,当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法院也可以更加公正地考虑各种因素,从而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正审判,防止滥用职权。
总之,管辖权听证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可以有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公正审判,防止滥用职权。通过听证,当事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让法院更加了解案件的事实和情况,从而作出更加公正的判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
(一)不予受理;
(二)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三)驳回起诉;
(四)保全和先予执行;
(五)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六)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七)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九)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十)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对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裁定,可以上诉。
裁定书应当写明裁定结果和作出该裁定的理由。裁定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口头裁定的,记入笔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
当事人未提出管辖异议,并应诉答辩的,视为受诉人民法院有管辖权,但违反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规定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六条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
全文1.6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