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两个儿子,如今均已年过40岁,本是安享晚年的她,却在为赡养问题四处奔走——大儿子称,母亲不愿和他过,小儿子称,母亲要和他过得有地。俩儿子各有苦衷,但她的苦又有谁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起诉>>
索要自己的自留地
肩膀上搭着两个蛇皮袋,一个装着捡来的垃圾,一个装着判决书,70岁的李兰萍不知道往咸阳跑了多少次。她和两个儿子之间的事情,当地很多人都知道。
李兰萍是礼泉药王洞人,两个儿子今年均已年过40岁,家里都盖起了三层楼房。2007年,李兰萍长子张江与其弟分家时,双方签订协议,母亲由大儿子张江赡养,父亲由小儿子赡养。
2008年,李兰萍将自己的1.41亩自留地交由张江耕种,张江在该地上栽植桃树,2011年5月,李兰萍与张江因琐事产生纠纷,便从大儿子家搬出来与老伴在小儿子的老屋居住。2011年7月,李兰萍将长子张江起诉到法院,要求归还她的1.41亩自留地。2012年6月4日,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此事进行了判决。
李兰萍诉称,因张江拒不赡养她,不给她生活费,并经常无端给她找事,不念母子之情,多次谩骂、殴打她,她才回去和老伴共同在小儿子的老屋生活,因而要求还回她的1.41亩自留地。
其子张江辩称,他和弟弟分家时约定母亲由他赡养,但母亲自行从他家搬到弟弟家生活,他不存在不赡养老人的问题,他母亲要地,是想给他弟,1.41亩自留地上种着果树,地如果收回去,应给他补偿。
最终法院判决张江归还母亲李兰萍的1.41亩自留地。对于张江要求赔偿地里损失一说,判决书指出,张江经营母亲的土地,在该地上栽种果树实际是在履行自己的赡养义务,不同于承包他人的土地,其要求赔偿不符合法律规格。虽然判决已下,但一直未能执行,李兰萍拖着年迈的身体为此事奔走了近三年。
现状>>
老人靠捡垃圾为生
李兰萍是礼泉县药王洞社区的老熟人,也是礼泉县人民法院的老熟人。
药王洞社区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称,李兰萍的事情,他们之前开过十几次协调会,但均没有结果,目前已经走了司法程序,就按法院判决执行。
既然已经判决,为何迟迟没有执行?礼泉县人民法院政工科一名工作人员称,目前该案件已经发还重审,开过一次庭,还没有判决。
14日,在李兰萍家,院子里堆满了各种捡来的垃圾,屋内凌乱不堪,进去便有一股霉味,仅有的一个电器是平时做饭用的电磁炉,但通往房子的电线已被剪断。
电线是小儿子剪的,我平时靠捡垃圾为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了。
李兰萍说。李兰萍现在居住在小儿子的老屋,但提到她的日常生活,小儿媳却说自己不清楚,分家时我婆婆分给了老大,我们管公公,去年公公去世,我们将公公下葬,责任已经尽到了。现在婆婆又不愿意和老大过,要和我们过,那她得有耕地。
协商>>
老人暂住小儿子家里
李兰萍的大儿子张江家距离老二的老屋不远,三层楼房,一些房子租了出去。张江说:我母亲不情愿住我这里,我和我兄弟商量了一下,让我母亲住他房子,我每年给他3000元租赁费,都已通过村里的中间人说好了。
我种我母亲的地,那是我该得的。我现在把地给我兄弟,我母亲过世了,还是要我来办后事,这样不合理。张江说,弟兄们之间要拿钱说话,你不出钱,他就要赶我母亲,我母亲就要告我。
对于打老人一说,张江称,母亲将自己告上法院,当时比较来气就动了手。
而小儿子张凡称,并不是他哥说的那种协商结果,他和哥哥曾因母亲的事还打过架。为了不让村里人笑话,他哥先给2000元费用,老人先住这边,让老人和大哥之间的关系缓和一年,老人最后还是得由大哥接回去。
这2000元是当初父亲去世时的安葬费,是他该出的。我家里负担也重,当初父亲去世时,后事是我一手办的,母亲是我哥管,现在要我管,必须得有地,没地我不能管。张凡说,他也想给老人一个妥善的安排,但前提是哥哥必须把耕地给他。
两个儿子如此,让李兰萍有苦难言,我现在就想让法院把我的1.41亩地要回来,大儿子要是把地给我,我以后就有着落了。
不能因为分家就分了父母
从礼泉回咸阳,老人让我们把她带着,她说来一趟咸阳坐车挺贵的,她的事情没解决,儿子都不管她,在家里也待不住。说起家里的事情,她总是一把一把地抹泪。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多数农民的传统思想,两个儿子自然便分担了父母的养老任务,但毕竟是两个人的父母,不可能事事都算得很清楚。虽说亲兄弟明算账,但是在赡养父母上,多出一份力量那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是兄弟之间的比较,何必非要一碗水端平。
老人年事已高,老伴也离他而去,如今仅剩的亲人只有儿子,但两个儿子却和老人闹得不可开交,老人为了能过好晚年,只能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毕竟法律不是万能的,清官也难断家务事。不管最终官司能否打赢,受伤的永远只是老人。
和自己的儿子对簿公堂,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不管老人分给了谁,作为儿子,两人均有赡养义务,不能因为分家就分了父母,也不能因为要算清赡养账,不顾老人感受,让老人晚年还背着包,四处为自己讨安生之处。另一方面,农村老人的养老机制也亟待完善,毕竟养老的负担还是较重。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