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在哪里交是否就要在哪里用,要先看所在的地区,目前有部分地区的医保是可以跨地区报销的,可以先去咨询参保所在地的医保局,了解哪些地区跨地区,跨地区就医结算的指定医院可以使用医保。在交纳地用的范围要大些以及待遇也可能会好些。比如医保的门诊,外地可能就用不了。住院则外地的比例要低些,还要办理手续。
一、社保可以异地就医报销吗
2022年社保可以异地报销,具体如下:
1、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在境内同一异地居住、工作或学习6个月以上,因病在异地选定的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前提要先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登记备案”手续;
2、转诊异地医院,经医院开具“转诊转院证明”后,即可转到外地治疗;
3、异地急诊,大部分城市支持“先救治,后报销”,但是报销比例可能会比本地医院少。
一、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异地报销:
1、退休人员在异地已经居住生活超过三个月;
2、被用人单位派驻外地超过三个月以上的员工;
3、因为当地医疗条件不足,需要转外地就医的人员。
二、2022年申请医保异地就医报销的准备材料:
1、IC卡、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卡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手册;
2、有效收据单据;
3、住院医疗费用汇总清单、医疗保险转诊转院介绍信、出院证明;
4、住院材料,住院病历首页、入院记录、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大型检查报告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复印件。
二、2022年医保异地就医报销的流程如下:
1、异地就医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发票、用药明细表;
2、本人身份证、医保卡、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如不是企业参保则不需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
3、本地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需主治医师开证明,然后该主治医师的科主任签字,再到医院医保办公室办理转院证明;
4、异地就医回当地报销比在当地就医少报 10%,如没有本地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则少报20%;
5、带上以上资料到当地医保处就可以办理,基本当天就可以拿钱。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社保是可以异地就医报销的。医保异地就医报销需要携带IC卡、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卡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手册,报销时需要出示就医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发票、用药明细表,同时还有本人身份证、医保卡、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等。
二、郑州市市医保每年的报销比例是多少?
医疗保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家看病贵,看病难的状态。2019郑州医保报销比例和郑州医保报销范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那么,2019郑州医保报销比例是怎样的呢?据悉,郑州在职参保职工在一、二、三类定点医疗机构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95%、90%、85%,退休参保职工在一、二、三类定点医疗机构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97%、95%、93%;如果是在职职工,到医院的门诊、急诊看病后,1800元以上的医疗费用才可以报销,报销的比例是50%。如果是70周岁以下的退休人员,1300元以上的费用可以报销,报销的比例是70%。如果是70周岁以上的退休人员,1300元以上的费用可以报销报销的比例是80%。除此之外,参保居民乙类药品和支付部分费用诊疗项目的首付比例费用在同类别定点医疗机构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的基础上,降低15个百分点;郑州医保报销范围根据《郑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IC卡使用及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参保人员应持IC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但对于参保后已享受医疗待遇但医疗保险IC卡尚未发放而住院就医的,应在治疗结束后按照相关规定到郑州市社会保险局报销。
三、异地医保流程怎么办理
异地医保的办理流程如下:
1、领取《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工作、居住人员情况申报表》;
2、按规定填写并经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盖章认定的《申报表》;
3、将填好后的《申报表》拿回分工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进行确认;
4、办理报备后参保人员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不能在使用,应到市社保机构取消医疗报备;
5、医疗报备实行有变动就报,未变动就不报的原则。
一、异地医保的参保人员如下:
1、参保单位派驻外地工作的;
2、参保的离退休人员长期居住在外地的;
3、在外地就业,以个人或城乡居民身份在参保的;
4、参加未成年人医保,随父、母长期居住外地的;
5、参加城乡居民医保,随子、女长期居住外地的。
二、异地医保的报销流程如下:
1、费用申报单位、个人提交相关报销材料;
2、受理人员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
3、材料齐全的由初审人员进行费用审核、录入、结算并打印《省级单位医疗费用报销单》;不全的及时告知需补全的材料;
4、复审人员进行费用复审,打印《省级单位职工外诊、急诊结算凭证》后转入财务支付。
总之,异地医保卡的办理需要到县级以上医院开具转诊证明;到医院的社保窗口盖章;到当地社保所登记外出治疗;异地就医结束后,带上个人有效证件、治疗发票、社保卡等,到上级社保局进行费用报销。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