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的深圳国际车展再次引爆市民的购车热情,然而与车市的火热一样,有关汽车的投诉也日益成为热点。上月我市因汽车质量引发的维修服务纠纷激增,投诉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一倍多。
新车什么都没改装过,买回去一年不到就自燃,索赔起来竟难于上青天、才用了一个月的车,方向盘抖动、刹车异响、熄火频繁,想换车几乎没门在市12315,有关汽车消费的投诉平均每天至少一宗,但这些投诉能及时有效解决、令消费者满意的甚少。
而记者近日从市有关方面获悉,消费者期盼的汽车三包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望出台,可能由其他法律规范来代替。这意味着多年来难产的汽车三包,很有可能以流产告终,而消费者还需要遥遥无期的等待,在汽车维权上还需要没完没了的折腾。
汽车消费维权之路漫长
今年初,高先生在市内一家汽车专卖店买了一辆小车。根据购车协议,高先生所购汽车保修为6万公里。令他想不到的是,新车跑了才4000多公里,便出现倒车脱档问题。高先生当即找到专卖店反映。
专卖店检测后的结论是:车辆处在磨合期,出现倒车脱档属正常现象,度过磨合期后会自行消除。然而,当汽车跑到2万多公里时,车脱档问题更加严重。他再次找到专卖店,给出的答复还是脱档属正常现象。高先生无法信服,他以汽车质量有问题为由向厂家提出索赔。面对高先生的投诉,厂家派来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检查,认为汽车质量没有问题,脱档是由于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这样的结论,让高先生无法接受。他多次找到汽车厂家要求处理。厂家的态度却强硬起来:谁主张,谁举证,既然你说是质量问题,那么就找鉴定机构做鉴定吧,拿结论来说事!
高先生懵了,一来,他不知道该去哪做鉴定,二来,多达数千元甚至过万的鉴定费用,是笔不小的支出。他只得向政府部门投诉寻求帮助。
投诉倍增但法规无界定
车辆自身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最多,主要表现在紧急状况下安全气囊未打开,转向、制动系统失灵,发动机故障,油箱漏油,产品实际功能达不到说明书所标示的要求,售后服务差等。翻看投诉记录,市消委会投诉部一工作人员抱怨说,协调一件汽车投诉案比家电、手机等案件要花费几倍的时间。
他谈到,由于汽车消费纠纷涉及专业技术问题,且缺乏相关标准,一旦对簿公堂,消费者完全处于弱势地位。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原则,消费者最先遇到的就是举证难问题。
与举证相比,汽车质量问题的鉴定更让消费者头疼。目前我国检测汽车质量的鉴定机构较少,且多不接受单方面委托,如果车主要进行鉴定还需得到厂家书面同意,这对于车主来说难度不小。动辄上万的检测费用对于车主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如果涉及主要部件,检测费用更是高达十几万,在天价检测费用面前,更多车主选择放弃,投诉往往因缺乏依据而不了了之。
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产品三包目录中没有汽车,虽然有《消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保护,但都没有明确表明在哪些情况下消费者可以提出退车或换车的要求。采访中,多数经销商在谈到汽车退换问题时均面露难色。
三包政策一再躲猫猫
早在2004年12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就对外公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草案),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但五年多过去了,汽车三包仍未出台。
市消委会法律部的陈朝晖律师告诉记者,多年来汽车三包出台难的真正理由,并非汽车技术问题有多高深,根本原因是厂商、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很难平衡,而质量事故的鉴定更难。另外,谁来负责事故处理过程中如检测费用等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没法解决,所以一推再推。
而记者从有关方面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国家有可能不出台汽车三包规定了,改由正在制定的《产品质量担保条例》代之,鼓励企业自我承诺。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颇多看法。市消委会一位负责人认为,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并没有对汽车实施三包,但面对汽车质量纠纷方面的问题仍然处理得很好。这不是政策的问题,而是一项担保体系的问题。国内正缺乏这种汽车质量担保体系。
消费提醒
车主应主动保护证据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饶洁)尽管存在着法律制度相对滞后、没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等难题,但是汽车消费者维权并非无路可走。深圳汽车专业维权小组的陈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根据我们多年来为车主维权的经验,车主在发现自己的车辆存在问题时,第一时间保护证据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车辆发生了一般故障,车主怀疑是车辆本身存在缺陷,在去4S店进行修理的时候,就应该刻意保留相关单据,比如检修记录、诊断证明、派工单等。陈律师说:如果车辆发生了重大事故,就一定要注意保管好事故车辆,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请公证机关进行封存;此外,还要注意保留好交管部门出具的事故鉴定等证明。律师表示,在保护好相关证据后,要及时寻找相关的维权组织和专业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协助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维权,并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介入,会增加车主提高成功维权的几率。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