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估亟待走出困境
中国保费收入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长,赔付金额也增速可观。作为保险市场三驾马车的三大保险中介机构却仍面临着饥荒,其中保险公估的发展尤其缓慢。在全国保险规模最大的江苏省,目前仅有6家注册保险公估公司,近邻安徽省首家保险公估公司则刚于今年5月正式获准筹建,有的省份甚至还没出现在当地注册的公估公司。
险公估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症结何在?作为保险市场的“第三者”,其尴尬境地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裁判员”与“运动员”需分离
在成熟的保险市场上,庞大的保险中介机构自然必不可少,保险公估、保险经纪和保险代理公司共同组成了保险中介市场的三驾马车。但是国内保险中介的发展状况却并不理想,这种状况已成为保险业发展中的一个“瓶颈”,保险公估的处境堪称其中最为尴尬的一个。
所谓保险公估,指独立于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之外,受保险当事人委托,以第三方身份出具公估报告的专业机构。简单地说,公估类似于保险业中第三方“裁判员”的角色。然而目前国内的各类财险发生理赔时,勘察定损往往由各家保险公司进行,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一套核保核赔队伍,这样一来,保险公司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但这种做法难免令保户对保险公司给出的评判结果产生怀疑,而且该模式也不符合国际惯例。对于不希望公估公司介入的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公估的介入看似更为专业,可在定损时保险公司将不再掌有主动权,另外还要多付一笔代理费用,因此公估公司的介入很难受大多数保险公司的欢迎。
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通称,在保险业中,既是理赔者又是定损者的保险公司,显然扮演了两个本不应该混为一体的角色。我国的保险公估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却对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代表着一种公正、公开和权威,迎合了人们寻求公正真实的定损结果的心理。“裁判员”与“运动员”两种身份的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
“公关”还是“公估”
一保险公估公司负责人称,公估的发展速度与外界对它的认知度密不可分,现在大多财险公司要么排斥公估,要么提出过多的不合理要求,干预公估公司的工作,有损行业的公正性。公估公司为多拉单子,不得不将大把精力花在公关上,可以说公关现在成了公估的重头戏。
他透露说,由于保险公司占绝对优势地位,在签协议时往往大肆砍价,对勘察理赔时去现场的次数,所花费用都有严格限制。在沿海地区,公估被认同的相对较多,可仍然没能改变身处弱势的现实,因此出现了一些公估公司的配置、经验、质量逐步上升,受委托的份额也在增加,但收取的费用却在下降的现象,有的保险公司甚至对公估评出的最后定损金额也干涉颇多。
该人士表示,在遇到复杂的案子时,调查取证耗费的人力、财力自然很多,保险公司苛刻的要求令我们很难开展工作,更别说保证优质的服务。正常情况下,公估人都想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希望故意压低赔偿金,而是严格按照保险合同,告知双方后果产生后彼此应承担的责任。部分公估公司为与保险公司合作“愉快”,多做业务,时常会违背职业道德,做出不公正的裁决。
保险公司“洗脑”是关键
“执照好发,业务难做”,恐怕是公估行业发展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尽管监管部门近年来大力呼吁发展保险中介机构,但市场经济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业内人士表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要让保险公司老总的观念改变过来。
据悉,在欧美国家中,近80%财险合同理赔中的评估定损工作由公估公司操作,保险公司只需审核评估报告,高度分工的行业格局已然成熟。保险公司一方面更能集中精力在险种的设计和销售上,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防止腐败。常有保险公司爆出车险核保人员内外勾结,骗取保费的消息,某些保险公司的内部人员也会从汽车修理厂收取回扣。
有人认为,新交通法的实施将给公估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保险公司与公估合作后,将加快车险理赔的速度,成为销售中的一个卖点。公估业人员则表示,一直以来,公估公司不缺乏发展契机,只是要想保险公司改变理念并不容易,公估公司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以及加大宣传等,在坚守原则的情况下积极拓展业务。
尽管公估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但未来美好的前景依然可期。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保险市场的日益完善,保险公估终将告别“第三者”的尴尬,在保险中介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公估公司也应找准定位,抓住发展中的这一特殊时期,化不利为有利,因为市场的发展初期正是树立品牌的大好时机。
全文1.8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