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造成公共和私人财产损失超过五千元人民币的不当行为,应视为具备立案条件且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调查。倘若在此过程中发现涉案金额颇具规模亦或是存在其他性质恶劣的重大情节,那么这种行为便已明显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必将受到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甚至罚金在内的严厉处罚。
然而,如果涉案金额庞大至极,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情节,那么其所面临的刑罚将升级为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详细讨论这一罪行与非罪行之间的明确界限:
依据本条例的明文规定,只有当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数额达到一定程度或情节严重到足以构成犯罪时,才会被认定为故意损毁财物罪。因此,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犯罪金额是否达到一定规模或者情节是否严重。
至于何谓“情节严重”,通常是指毁坏或损毁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物品、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极端恶劣的手段去破坏公私财物;以及基于嫁祸他人的不良动机等等。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三十三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全文623个字,阅读预计需要3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