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规定被威胁犯罪是犯罪么?
被威胁犯罪有可能是犯罪行为。威胁别人是有可能触犯法律。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的规定,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短信恐吓威胁犯法吗
首先是如果短信恐吓威胁了,但是情节比较轻的,并没有达到刑事处罚的一个情况,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如果说有以下任意行为之一的,那么就处以五天以下的一个拘留或者是500块钱以下的一个罚款。如果是情节比较严重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出也五天以上,但是在十天以下的拘留,并且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的一个罚款。
第一,写恐吓的信息或者是以别的一些方法来威胁他人的一个人身安全的。
第二,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是捏造一些事实来诽谤他人的。
第三,捏造事实来陷害别人,或者是,企图让别人受到刑事或者治安处罚的。
第四,对于证人或者是对证人的近亲的亲属进行了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是打击报复的。
第五,多次向被害人发送了一些不好的吓人的东西,干扰了他人的一个正常生活的。
第六,偷拍或者是偷窥,窃听,散布了他人的隐私方面的消息的。
那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的寻衅滋事罪当中。如果有以下的这些行为之一的话,并且破坏了社会秩序的,那么就判断为情节恶劣,并且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刑事处罚的一种情况。
第一,随意殴打他的。
第二,追逐他人或者是拦截他人,辱骂他人,恐吓他人的。
第三,强拿或者是硬要又或者是任意损害,并且占用公有财产,或者是私有财物的。
第四,在公共的场合当中起哄闹事,造成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发生了严重的混乱的。如果说纠结了他人多次实施了上述所说的这些行为的,并且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的,那么就可以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一个有期徒刑,并且还可以并处罚金。但是如果仅仅只是发了短信来恐吓他人,并没有做出一些其他的行为的话,那么这个就应当属于前者,也就是情节比较轻微的,可以向公安机关来进行报案,因为这个也属于违法行为,但是,由于情节不太严重,所以依照上述所说的,处以五天以下的拘留,或者是处以500元以下的一个罚款。
三、恐吓行为的规定是什么?
一般来说的话,单纯的一个恐吓行为,一般来说是不会构成犯罪的,但是有些行为的话也可以构成犯罪,比如说:
第一,如果恐吓的时候索要了财物,那么就有可能直接构成敲诈勒索罪。那数额比较大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数额特别大的,并且还有其他比较严重的情节,就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第二,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如果投放了虚假的毒害型,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这些物质的话,明知道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的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那么就可以处以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造成了特别严重后果的,可以处以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也就是说,这样的恐吓是可以直接构成犯罪的。
法律规定被威胁犯罪是犯罪么,这个问题在上述文章当中已经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解答,通过短信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恐吓他人,那么将有可能会构成犯罪,不构成犯罪也是会构成行政违法行为。
《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敲诈勒索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n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全文2.1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