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次性付款购买二手房的注意事项
1、产权核实应该是购房的第1步,但是具体到操作上就没有几个人可以真正落到实处了。其实对二手房进行产权调查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2、二手房的产权分为商品房、公房、经济适用房房等很多种类,而不同的种类在购买时的政策也是不同的。
3、没有对想购买的二手房的全面情况进行了解就急于交定金是不明智的。因为按照合同约定,如果买家反悔不买,定金是不会退还的。
4、除非自己对该房的情况非常了解,否则就不要急于交定金。毕竟房子不是只有这一套,没有必要那么急于成交。
5、很多人在看房时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只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在选购二手房时是不可取的。比如遇到价格便宜的,就忘记了核实其卖房原因或房子户型;看中小区的良好景观却忘记了超高物业费给自己带来的压力等等,作为购房者应该时刻保持冷静,不能只根据片面的喜好去买房。
6、二手房交易中价格水分很高,现在很多房产网站上面的房子价格大多不是房子的真实价格,中介通常都是以低价格来吸引客户,这样一来既会耽误买房人的购房时间,又会打乱其购房预算。
二、一次性付款买二手房的流程
1、当买卖双方签订买卖合同时,一定要规定好成交价格、附属设施、付款方式、腾房时间、交房押金及违约责任等一系列内容,同时买方要支付一些定金。
2、按合同约定,买方应支付卖方购房全款;买家和卖家要携带户口簿、身份证、结婚证、房产证、土地使用证或不动产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房管局进行买卖合同的签订。
3、再到地税缴纳契税,然后是在不动产登记中心完成过户。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相应的物业交接。
三、二手房交易税费
1、营业税(税率5.65%卖方缴纳)
根据财政部2015年3月30日《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3月31日起,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也就是说,不再区分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均应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2、个人所得税:(税率交易总额1%或两次交易差的20%卖方缴纳)
征收条件以家庭为单位出售非唯一住房需缴纳个人房转让所得税。在这里有两个条件①家庭唯一住宅②购买时间超过5年。如果两个条件同时满足可以免交个人所得税;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都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注:如果是家庭唯一住宅但是购买时间不足5年则需要以纳税保证金形式先缴纳,若在一年以内能够重新购买房产并取得产权则可以全部或部分退还纳税保证金,具体退还额度按照两套房产交易价格较低的1%退还。注:地税局会审核卖方夫妻双方名下是否有其他房产作为家庭唯一住宅的依据,其中包括虽然产权证没有下放但是房管部门已经备案登记的住房(不包含非住宅类房产)。另注:如果所售房产是非住宅类房产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地税局在征税过程中对于营业税缴纳差额的情况,个人所得税也必须征收差额的20%。
3、印花税:(税率1%买卖双方各半)
不过从2009年至今国家暂免征收。
4、契税:(基准税率3%优惠税率1.5%和1%买方缴纳)
征收方法:按照基准税率征收交易总额的3%,若买方是首次购买面积不足90平的普通住宅缴纳交易总额的1%,若买方首次购买面积超过90平(包含90平)的普通住宅则缴纳交易总额的1.5%。注:首次购买和普通住宅同时具备才可以享受优惠,契税的优惠是以个人计算的,只要是首次缴契税都可以享受优惠。若买方购买的房产是非普通住宅或者是非住宅则缴纳交易总额的3%。
5、测绘费
1.36元/平米总额=1.36元/平米*实际测绘面积(08年4月后新政策房改房测绘费标准:面积75平米以下收200元,75平米以上144平米以下收300元,144平米以上收400元)一般说来房改房都是需要测绘的,商品房如果原产权证上没有市房管局的测绘章也是需要测绘的。
6、二手房交易手续费总额
住宅6元/平米*实际测绘面积,非住宅10元/平米
7、登记费:(工本费)
80元,共有权证:20元。所需材料:(1)地税局需要卖方夫妻双方身份证和户口本复印件一套(若卖方夫妻不在同一个户口本上还需提供结婚证复印件一套)、买方身份证复印件一套、网签买卖协议一份、房产证复印件一套(如果卖方配偶已经去世还需要派出所的死亡证明一份)(2)房管局需要网签买卖协议一份、房产证原件、新测绘图纸两张,免税证明或完税证明复印件;如省直房改房还需已购公房确认表原件两份和附表一。注:房改房过户时需要配偶一起出面签字;若配偶已经去世但使用了其工龄,如果是在房改之后则需要先做继承公证再交易过户;如在房改之前,则应提交派出所开具的死亡证明原件。省直房改房还需填写《已购公房确认表》两份并由单位和省直房改办盖章确认,并提交房改原始票据原件。
全文2.0千字,阅读预计需要7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