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消费欺诈案例分析
原告:--先生;被告--购物中心
2008年10月,--先生起诉至一审法院称,2007年将表送修时,--特约维修店以表非原厂出品拒绝维修。同年9月26日,经---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鉴定,该表为仿制--手表。--购物中心隐瞒手表为仿制--手表的事实属欺诈行为,故要求--购物中心退还货款,增加一倍赔偿,赔偿利息损失19.1万元,赔礼道歉,承担因诉讼产生的误工、交通、住宿等费用共1000元,2500元手表检测费和270元翻译费,并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裁判】
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驳回--先生的诉讼请求,--先生不服,上诉到二中院。二中院终审驳回了--先生上诉,维持了原判。
【法理分析】
本案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遭遇仿制的假冒商品请求赔偿的情形,在审理中,争论的焦点在于两点,被告的消费欺诈是否成立以及原告请求双倍赔偿是否已过诉讼时效,故在分析本案时需要梳理如下线索:
实质认定:即消费欺诈的定义及构成要件等要素的相关认定。
所谓消费欺诈是指在消费的过程中,存在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行为。消费欺诈的认定需要构成以下几个要件:首先,欺诈方主观上具有欺诈的故意,亦即其明知自己告诉对方的情况是虚假的并且会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故意;其次,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通常表现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做出错误表示,这种行为是违反了向消费者如实陈述商品真实信息的法定义务的;最后,受欺诈方因为欺诈而陷入了错误,并且因此而做出了意思表示。
具体到本案中,原告王先生在购买本案所涉--手表时存在这样一个细节:--购物中心将国内贸易部北京钟表眼镜商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于1995年5月26日对该表作出外观件经过改装的检验鉴定证书交给了王先生,这表明对于该手表并非原装而是经过了改装的事实告诉了原告--先生,而--先生对此并未提出异议,可知被告并未隐瞒该商品的具体情况,原告--先生对于手表的真实情况是知晓的,其也并未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故本案不存在消费欺诈的情形。
时效认定:即诉讼时效的事实认定。
所谓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在法定的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当时效期间届满时,人民法院对权利人的权利不再进行保护的制度。除去法律规定的四种特殊情形下诉讼时效为1年以外,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故本案的诉讼时效亦为3年,从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
在本案中,原告知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是1995年11月18日,其应当在此后的三年里主张赔偿,方享有胜诉权,但是原告并未及时向法院主张权利,现在起诉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也就是说其已经失去了胜诉的权利。
【相关法律法规集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49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全文1.7千字,阅读预计需要6分钟
不想阅读,直接问律师,最快3分钟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