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关于法院整体回避的条件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就法院回避的条件如下: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申请回避的程序为: 1.当事人向法院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最晚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间,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申请回避的权利即丧失; 2.法院收到回避申请后,会对回避理由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 3.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时,应当说明事实和理由,并提交相应证据予以证明。 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1、提出回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申请回避。第二,可以自己回避。当事人可以口头或书面申请回避,但应当说明申请回避的原因。法官和其他有关人员自行回避的,应当向审判长、院长或者审判委员会提出并说明理由。2、申请回避的时间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回避原因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结束前提出。三、回避决定院长作为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法院应当在三日内口头或者书面决定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决定之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暂停参与本案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法院决定回避的,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退出本案审理;拒绝回避申请的,申请回避的人员应当继续审理本案。民事诉讼法对拒绝拒绝申请的决定设定了救济程序,即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决定时申请复议。在复议期间,申请回避的人员不会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法院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申请回避的程序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以下几点。1、回避的种类:自己回避。申请回避。命令回避。2、申请主体: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3、申请期间:诉讼的任何阶段。4、申请方式:书面或者口头,不论是检察人员.审判人员自行回避,还是当事人申请办案人员回避。5、通知程序:法院应依法通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回避,并通知合同法庭的成员、独任审判员、书记员等人员名单。申请回避后的处理和救济程序:法定情形的,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复议。提交回避申请-(审批期)-决定是否回避-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决定复议。审查期间原则上刑事诉讼程序停止,但侦查程序除外。复议期间,诉讼活动不停止。符合法定情况规避的检察院工作人员,规避决定做出之前所取得的证据和所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院委员会或检察院长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06人已浏览
304人已浏览
1,026人已浏览
88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