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分清故意伤害罪与杀人罪的界限。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以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为故意,如果行为人没有这种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而只有伤害他人身...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成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 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什么叫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行为。过失致人死亡罪主要有以下特征:(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权,身体权是自然人以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性为内容的人格权。其客体为身体即自然人的躯体,包括四肢、五官及毛发、指甲等。假肢、假牙等已构成肢体不可分离的一总分,亦应属于身体,但可以自由装卸的则不属于身体。(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认定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需要注意两点:1、构成过失重伤罪,法律不仅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他人实际的伤害结果而且要求这种伤害只有达到重伤的程度,才构成犯罪。如果过失致人轻伤,则不构成犯罪,行为人只承担此事赔偿责任。2、构成过失重伤罪,还要求行为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有直接因果关系。即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地、必然地造成了这种重伤结果,行为人的行为是造成这一重伤结果的决定性的、根本的原因。如果重伤结果的产生,并不是由该行为人的行为所直接决定的,也就不能追究行为人过失重伤罪的刑事责任。(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前者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被害人重伤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后者是指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被害人重伤的结果。过失重伤罪的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既没有杀人的故意,也没有伤害的故意,只是出于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才造成被害人重伤的结果,如果事实证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引起的重伤结果的发生并没有预见,而且根据实际情况也不可能预见,则属于意外事件,行为人主观上没有罪过,因而对重伤不负刑事责任。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认定关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认定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过失致人重伤与意外事件致人重伤的区别关键在于行为人对他人重伤的结果是否能够预见、应否预见。这需要根据行为人的实际认识能力和行为当时的情况来考察。(二)、本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在司法实践中,有人往往将过失伤害致人死亡的案件定为过失伤害致死,尤其是对于因过失当场致人重伤,但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的案件,更容易被认定为“过失重伤(致死)罪”。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也不符合犯罪构成原理。“过失伤害致人死亡”,实质上就是过失致人死亡罪,无非是在这种案件中,行为人对他人重伤、死亡的结果都是存在过失。过失致人重伤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在于过失行为最终引起的结果是重伤还是死亡。是重伤的定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死亡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三)本罪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如果行为人以轻伤为故意,而过失地导致了他人重伤的,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而不应以过失致人重伤罪对行为人定性。三、过失致人重伤罪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五条规定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者的区别在于:故意伤害罪中,行为人对出现重伤结果主观心态上是出于故意的目的;而过失致人重伤罪中,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被害人重伤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被害人重伤的结果。两罪的主要区别在于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而过失致人重伤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这是一个司法实务中需要鉴定的问题。故意或过失是行为人主观上的意思表示,但是意思表示作为一个主观之物会存在于特定的客观之物上。并且通过客观之物的方式来折射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故意还是过失。故意分两种: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前者是希望结果发生。后者是不排斥结果发生。过失分两种:一种是粗心大意的过失,另一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第一种可以理解为没意识到,第二种可以理解为认识错了。举个例子:如果是故意伤害,那么行为人的目的就是伤害,那么造成的伤口往往要强烈与过失伤害。再来就是行为的目的,这看似主观的东西,因为是一种意识,但同时也是由于一定的事件所引发的。意识是随着当事人的主观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可能会得到不可靠的口供,但是司法调查会选择其中性质准确无误的意识。就比如说:甲因为妒忌乙抢了自己女朋友,起了杀意。即使他嘴上说自己没有杀意,但是毕竟前面的事情是客观的,后面的杀意是主观的,有没有不是行为人说的算的。但是可以通过行为人是否着实犯罪预备来间接或直接证明,他的犯罪动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2人已浏览
279人已浏览
326人已浏览
64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