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签订购房合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产权的性质和质量。二、购房价格及付款方式。如为分期分款,还应注明每期的缴款时间。(3)房屋面积。商品房...
一、新建社区一般由建设单位与确定的物业管理企业签订了书面的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可对此企业进行资质审查,以往项目管理质量和前期物业服务。但是,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购房人签合同前应先看一下前面的说明,明确以下问题: 1、《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虽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编号、印制,但仅是在本市取得商品房(包括经济适用房)预售许可证的项目中推荐使用,而非强迫使用。 2、合同文本〔〕中为选择内容,并有很多空格和空白行,供房地产商和购房人自行约定或补充约定,合同中涉及选择的,自行约定的内容优先于示范文本中的固定条款,房地产商和购房人都有权对示范文本条款的内容进行修改、增补或删减。 3、购房人签合同时一定要注意对示范文本〔〕中内容的选择,在空格或空行部位填写需要删除或添加的内容,如不作约定或以补充协议形式另行约定时,应划掉空格或空行部位,避免留下后患。
签订购房预售合同注意事项: 1、首先看开发商是否具备“五证”即房地产开发证、国有土地使用证、该工程开发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商品房销(预)售许可证。签订规范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最好请律师代理或介入,并要对合同进行公证,确认其法律效力。 2、使用规范的合同文本许多开发商在签订正式的预售合同前会要求购房者签订一份《房屋定购协议书》,交一笔。这种行为并非购房的必经程序,往往会使购房者陷入订金纠纷。因此,建议消费者直接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这样购房者就有充分的主动权与开发商就合同的具体条款进行完全平等的协商。 3、查验有关证明文件买期房要查看开发商是否有预售许可证,并要确认自己所购之房在预售范围内,买现房则要查看开发商是否具有该房屋的大产证和《新建住宅交付使用许可证》。此外要核对一下卖方的和房地产开发企事业资质证书,要注意这些证照文件的单位名称是否一致。 4、买期房要注意建筑面积的约定购房者在建筑面积约定时仅仅用多退少补、按实结算来约定面积问题时容易产生纠纷。在填写暂测面积时,除了要填上总建筑面积外,也要将套内面积和公用分摊面积填上。在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根据有关法规,建筑面积超过预售合同约定的,购房人可以不承担增加部分的价款,建筑面积不足预售面积合同约定的,开发商应将建筑面积减少部分的价款退还购房者。
签署购房合同注意事项:1、生育票必须完善。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计划许可证》、《商社预售许可证》。这三证是处理生育票的必要条件。销售许可证的证明书原件应挂在大楼现场,可以在大楼现场看到证明书原件,土地证明书是否抵押,土地使用证明书上有备注页,开发人员向银行开发贷款,土地使用权证明书上明确记载。还有开发人员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有房地产开发人员的土地经营许可。2、在合同上签字时,必须明确提交日期、通水、通电、通气等条件,明确双方的违约责任。按规定入住70%以上后才能通气,开发人员必须免费提供液化气灌溉。3、延期交房:开发人员《补充协议》规定,如果开发人员延期交房,业主每天支付房价的千分之一违约金,违约金赔偿总额以房价的5%为限,如果开发人员还不能交房,业主只退还已经支付的本金。这个约定非常不合理。4、购买合同的第一条、项目建设依据、审查该条款的内容时,应注意在合同中填写相关内容,与开发人员提供的相关证明书是否一致,如编号和经营范围。第二条,是商品房的销售依据,需要做的跟第一条基本相同,需要核对销售许可证的号码,批准的机构,以及销售的方式,与开发商在售楼处悬挂的售楼许可证是否一致。5、公摊面积:不应该计入的包括仓库.机动车车库.非机动车车库,作为人防的地下室,以及可以单独使用的空间。另外,住宅销售公司管理自己的住宅,例如开发者在大厅制作的销售中心等。为多家住宅服务的管理用住宅,通常是与该大楼无关的部分,如住宅区的物业管理用住宅等。在商品房买卖附件里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在主合同的第三条里,只是说分摊了多少,分摊的面积的数额,但是在合同的附件二,应该有一个房屋面积分摊的说明表,分摊了哪一部分,是经过哪一个地方批准的。6、面积确认和区别确定。建议购房者选择合同中规定的第二种处理方式。也就是说,双方可以接受的误差比例,即正负3%,超过这个比例的购房者可以退房。开发人员必须退还房费和利息。你也可以接受。7、付款方式与期限。一次付款可以和开发人员协商,是否可以留下5%左右的房费,正式交房后付款,银行贷款应该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到开发人员的账本,根据合同,应该支付相应数量的违约金,所以应该更加富裕地约定时间。在签订正式购房合同之前,建议你向开发商指定的银行,或者向律师咨询一下你的资信条件,看你是否能够得到资信贷款,避免出现其他的麻烦。8、卖家预付款的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开发人员约定你可以解约30天以上未支付的房租,预定的房间的解约期限也只能决定30天。这两个应该对应,应该平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0人已浏览
138人已浏览
373人已浏览
18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