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举例一个医疗事故责任案例分析: 2004年1月9日,29岁的某A因停经33天下腹疼痛到医院急诊,被初诊为:“腹痛待查:宫外孕”。经B超检查并...
一、简要案情 原告张某,男,35岁,因上排四颗牙齿间隙较大一直有修复之心,X年X月X日被某医院(被告)广告所吸引,来院咨询。被告接诊医生对患...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徐某骑车摔伤后被送往某医院治疗,经诊断为左侧尺桡骨骨折,并于当天在该医院进行了内固定手术治疗。两个月后,徐某再次入住该医院实施骨折内固定装置障碍拆除手术,术后,徐某仍感觉不适,经某大型医院检查后认为,徐某的左侧尺桡骨骨折并未治好,左手腕仍在脱位,属于漏诊。后经鉴定,徐某左桡骨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造成骨不连的后果与徐某就诊医院的医疗行为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现徐某能起诉要求医院进行赔偿吗? 律师分析:该案中,医院在对徐某诊疗过程中,对徐某前臂骨折钢板取出术后易发生再骨折的可能性重视不够,过早的将骨折内固定物取出,且,术后未告知患者应注意对肢体附加保护事项,致其骨折内固定物取出后,并发左桡骨骨折,左下尺桡关节脱位。医院在为徐某施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前及术后存在注意义务履行不充分,告知义务履行不到位及内固定物取出过早的过失行为,其过失行为与徐某的左桡骨骨折不愈合、左下尺桡关节脱位及再次内固定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该医院应对徐某的损伤结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医院方如果拒绝提供证明其诊断书等材料,则视为支持原告的主张。
2011年9月29日,李某因交通事故致右脚外伤,被送至医院治疗。手术5个月后,复查发现病情恶化,又需进行手术。2014年3月7日,经某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李某右下肢损伤属六级伤残;医院对李某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其过错与李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经李某起诉,某区人民法院判决医院赔偿李某伤残赔偿金、误工费、被抚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损失人民币32万余元。 2016年6月2日,李某就其后期治疗费,以及住院、休息时间、护理时间等,委托某司法鉴定中心再次予以鉴定,鉴定意见为:李某后续费用和误工、护理时间原则上以实际发生的据实结算。为此李某再次起诉。 对李某的诉求,医院不予接受,认为该案经人民法院判决,医院已按责任比例承担了赔偿责任,其后期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尚未发生,应以实际发生的费用依照责任比例承担。 法院审理认为,现原告依据鉴定意见,请求被告赔偿后期治疗费以及该治疗期间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损失的请求,理由成立,被告应按责赔偿。鉴定费是实际发生的费用,被告亦应赔偿。原告要求被告赔偿误工费,因误工时间只应计算至定残前一日,故对原告该项请求不予支持。原告要求被告赔偿交通费,因该费用未实际发生,不予支持。经审查认定,原告的损失:后期治疗费12000元、护理费2361.28元、住院伙食费1500元、鉴定费1959元,合计人民币17820.28元,遂判决被告某医院按80%赔偿14256.22元。原告因不服一审判决对误工费认定进行上诉,二审法院除维持一审对后期治疗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费、鉴定费认定数额外,另对误工费予以支持,数额为420元。 评析:鉴定机构过去的通常惯例只是对后续医院治疗费予以单项鉴定。但近年来,随着《侵权责任》以及最高法院相关解释的不断深入人心,主流认知的侵权赔偿已经明确为“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以实际遭受的损失为准,依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均应得到法律的支持。患者后续病情需要住院治疗,也必然会耽误工作,需要他人护理,因此,住院及出院后休息期间的误工费、护理费,伙食补助费等,都是必然需要发生的费用,应当得到法律支持。 关于误工费,法律虽然规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但对于伤残鉴定后再次住院发生的误工费应否支持,首先应弄清伤残赔偿金的性质。伤残赔偿金是对受害人因受伤定残后劳动能力减损而产生的收入损失的补偿;误工费则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因伤残程度而对于日后劳动能力的减损,其特点并非完全误工,另一部分时因为治疗及康复而产生的误工,其特点为完全无法工作而产生的误工损失。对于前者误工费包含在伤残赔偿金范围内,而对于后者,也就是本案中主张的误工费,因为属于完全无法工作而产生的误工损失,所以并未完全包含在伤残赔偿金之中。因此,二审法院在计算李某误工费时,扣除伤残等级已经给付部分,体现了公平原则。 如果医疗机构在医疗过程中尽到了注意义务,则医疗机构是不需要承担相关责任的。以上内容就是ask.com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医疗事故赔偿内容是什么的相关知识,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感到疑惑,欢迎咨询ask.com律师。
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将医疗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两类。医疗责任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违反规章制度、诊疗护理常规等失职行为所致的事故。医疗技术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因技术过失所致的事故。区别关键在于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失职行为还是技术失误。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3人已浏览
103人已浏览
118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