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在侵权对象中,被侵权人是特定人。当然,没有必要指名道姓。如果指定的对象是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人,即使没有指名道姓,也可能构成对他人名...
名誉权包含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认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1、侵权人的主观过错。名誉权的侵权责任是一...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有: 1.侮辱行为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漫画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的表现形式有:(1)以口头语言或动作(非暴力)侮辱他人。(2)以暴力的方式侮辱他人。(3)以书面语言的形式侮辱他人。 2.诽谤行为诽谤,是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地散布虚假事实,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所谓“故意”,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明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构的,不存在的,但因可以达到贬损他人名誉而仍然散布的行为;所谓“过失”,是指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人不知所散布的事实是虚假的,但因可以达到攻击目的而贬损他人名誉或因好奇而散布、传播的行为。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不是虚假的,散布这些事实涉及隐私,其目的是为了贬损其名誉的,亦可因泄漏个人隐私贬损他人名誉而承担侵权责任。诽谤的表现形式有:(1)语言诽谤。如通过口头语言将捏造的事实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2)文字、漫画诽谤。如通过撰写文章或绘制漫画,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致他人的名誉受损。 3.新闻报道严重失实新闻报道失实,是指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不符的情形。如果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损,则应视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考虑到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报道存在一些差错也在所难免,故新闻报道中出现一般性的失实,可不作侵害名誉权处理。只有在新闻报道中严重失实并致他人名誉受损时,才视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4.评论严重不当评论严重不当,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评论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的情形。评论严重不当,且致他人名誉受损时,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但基于言论自由的理念,对评论予以苛责也不合适。因此,如果评论仅仅是用语不当或遣词造句不确切,且无故意或过失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和用语时,不能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新闻报道侵害他人名誉权,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包括财产损失和非财产损失,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方式,也包括损害赔偿和非财产性责任方式。其中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主要有停止损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这几种。在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非财产性责任的运用极为普遍。所谓停止侵害,即新闻侵权行为正在进行或者仍在延续时侵权行为人要终止侵害行为,新闻侵权行为已经发生且尚未停止,继续造成损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侵权行为人停止其侵害行为,以缩小损害范围,减少受害人的损失,如禁止有侵权内容的书刊,报纸继续发行。另外,由于新闻作品形成的特殊性,包括侵害他人名誉权在内的新闻作品已经完成,但是还没有发表。播放期间,与作品有关的受害者已经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侵害的危险,可以请求新闻公司不要发表,播放该新闻作品,播。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则是在新闻侵权行为已发生并造成损害结果之后的补救措施。新闻侵害名誉权一般通过大众传播实施,通常侵害行为者也通过大众传播履行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道歉的责任。在新闻法领域,行为者履行这些责任的方式被称为订正和答辩,订正是指新闻机构和作者发表的新闻作品中的不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内容在原载新闻媒体中进行的订正答辩是新闻相关人员认为新闻作品的内容侵害了自己的名誉,通过原载新闻媒体发表了对原来新闻内容的公开说明和异议,明确事实,为自己辩解。我国新闻立法没有订正和答辩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被采用,主要用于新闻作品内容不实或评论观点误解损害他人名誉的情况。财产责任方式是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在新闻侵害名誉中,由于大众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经常严重损害受害者的名誉,给受害者带来深刻的精神痛苦。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所受精神损失费应承担精神损失费。财产损失赔偿包括直接财产损失和间接财产损失赔偿。直接的财产损失包括受害人为恢复名誉,减轻损害所支出的必要费用间接的财产损失则是因新闻侵权行为导致不利于受害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动和其他不良后果引起的受害人本可获得的财产利益的损失。
侵犯名誉权的主要违法行为包括口头、动作、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侮辱的事实可能是实际存在的(2)诽谤行为:诽谤的事实必须是虚假的。否则,就不会成为诽谤(3)新闻报道的严重失实(4)评论严重不当。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69人已浏览
244人已浏览
241人已浏览
182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