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2、婚后还贷款属于夫妻共有财产,若离婚,要房子的一方,须按婚内还贷总金额补偿50%现金给对方; 3、房产证只登记一方一人名字,则房子属于一...
(1)孩子小于2岁,一般由母亲抚养;(2)小车属于男方个人财产,不参与分配;(3)男方的住房公积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4)按揭房产可以进行分...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抵押贷款,婚前办理夫妻一方为所有人的房产证。婚后双方共同偿还贷款的,本案房屋为一方个人财产,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但是,参与共同偿还的配偶一方有权要求对方返还清偿部分。2、婚前夫妻一方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抵押贷款,婚后双方共同偿还贷款。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抵押房屋是婚前一方的个人财产,离婚时不予分割。由于婚前一方以个人财产购买并按揭买房,婚后取得的产权证是婚前买房的确认,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3、夫妻双方婚前以共同财产购买房屋并抵押贷款,婚后共同偿还贷款。婚前取得房产证并以一方名义登记房产证的,此时未登记人主张该房屋为共同财产时,必须证明婚前已履行购房出资义务;第二,必须证明婚前是在双方都认可所购房屋为共同所有的前提下出资的。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房地产将被视为与一方的财产,分割时不会被分割。4、婚前夫妻一方父母参与出资购买。婚后取得房产证的,根据法律规定,婚前父母为双方购买房屋出资的,出资应当认定为对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
离婚时,对于婚后办理按揭手续,但房屋产权登记在夫妻一方名下的房屋的归属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比较难处理。主要原因在于判决变更产权人,即意味着变更还贷人,如果银行不予办理转按揭手续,则判决得不到执行。若将房屋判决给非产权登记名义方,实质上等于变更债务人,应征得债权人(银行)的同意,若银行不同意,则无法判决。 通常情况下婚后以夫妻共同财产购买的房屋,虽然产权登记在夫妻一人名下仍然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按揭的房屋也不例外。如无证据证明该房屋是以个人财产办理的按揭手续,在离婚时也应按照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与通常意义下的房屋并无区别。银行拒绝办理转按揭的手续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一方面,不能以未经债权人(银行)同意而变更债务人(名义还款人)为由拒绝办理转按揭手续。按照上述的分析,这类案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实际还贷人是夫妻双方,并不是产权证上名义产权人或还贷人。 另一方面,房屋产权在离婚时判决给任何一方都不影响银行的信贷利益,任何人作为还款名义人都不影响房屋作为抵押财产对债务进行担保。法院在判决时也不能仅仅以银行的信贷利益作为考虑的标准,将房屋判决给偿贷能力较强的一方。应该考虑对房屋的需要程度,依然坚持保护妇女利益或照顾抚养子女一方的原则进行判决。 第三,根据夫妻对婚姻存续期间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原则,银行可以向离婚当事人任何一方追究责任。而根据规定,即使法院在离婚判决中或者夫妻双方离婚协议中对于夫妻之间债权债务的分配,也只在离婚当事人之间产生内部效力。 判决或离婚协议确定由哪一方承担剩余债务中的具体的比例,不能对抗债权人(银行)。而离婚当事人一方因为连带责任超过自己应当承担的比例承担债务的,可以向对方追偿。
婚前按揭买房,离婚有贷款的房屋分割如下: 1、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婚前办理了夫妻一方个人为所有权人的房产证,婚后双方共同还贷,该情形下的房屋为一方个人财产,在离婚时另一方无权要求分割。但对参与共同还贷的配偶一方,有权要求对方对其清偿的部分予以返还。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共同还贷不论是用一方的个人工资还是双方的工资,都应认定为共同还贷。因此,有贷款的房屋在离婚时,共同还贷的一方可以请求对方返还还贷的房款。对于房屋升值的部分,也可以请求补偿。 2、夫妻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婚后双方共同还贷,婚后取得房产证,此情形下的按揭房为一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在离婚时不予分割。因为在婚前一方以个人财产购买并按揭买房,婚后取得的产权证是对婚前买房的确认,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如果仅仅因为产权证婚后取得而认定是夫妻共同财产,就将出现一方完全没有出资却仅仅因为结婚而成为房屋共有人的现象。这一结果有违公平原则。 3、夫妻双方婚前以共有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婚后共同还贷,婚前取得房产证且房产证登记在一方名下的情况,此时极容易被认定为登记方财产。所以此时,未登记方主张该房屋为共同财产时,一要证明自己在婚前为购买房屋履行了出资义务;二要证明自己婚前是基于双方均认可所购房屋为共同所有的前提下出资的。如果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则房产就会认定为与一方财产,在分割时不予分割。 4、婚前夫妻一方父母参与出资购买,婚后取得房产证,此时根据法律规定,夫妻结婚前,父母为双方购置房屋出资的,该出资应当认定为对自己子女的个人赠与,但父母明确表示赠与双方的除外。因此,婚前父母出资买房,婚后共同还贷也不影响房子的归属。此时,在离婚按揭房分割时,不参与分割,只归一方所有。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0人已浏览
203人已浏览
154人已浏览
65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