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故意1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2希望达到犯罪目的,追求犯罪结果(直接故意)1预料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1)在认识因素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但实际上并未预见到,或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2)在意志因素上,表...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在认识因素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但实际上并未预见到,或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2)在意志因素上,表现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是希望也不是放任,而是排斥、反对的心理状态,只是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能够避免结果发生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3)在主观恶性上,远小于故意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百三十三条,,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1)在认识因素上,表现为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虽然应当预见但实际上并未预见到,或只是预见到在他看来并非现实的可能性。(2)在意志因素中,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不是希望或放任,而是反弹、反对的心理状态,只是疏忽或过于自信地避免结果的主观错误心理支配下的过失行为。(3)在主观恶性方面,过失犯罪远小于故意犯罪。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前提是行为人能够(应当)预见。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而疏忽大意是无认识的过失。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799人已浏览
170人已浏览
139人已浏览
30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