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假想防卫成立应负的责任包括民事以及刑事责任,假想防卫应负的刑事责任: (1)行为人应当预见到没有不法侵害而没有预见,造成危害结果,应负过失犯...
“假想防卫”是指行为人由于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认为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实施防卫行为结果造成损害的行为。 假想防卫具有如下特征: 1.不法侵害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假设防卫是指行为人因主观认识上的错误,误以为存在违法侵权行为,实施防卫行为造成损害的行为。对假想防卫,应按认识错误的原则进行处理,有过失的以过失论,无过失的以意外事件论。假设防卫应根据造成伤害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不能认定过失伤害致死罪,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防卫过当应当从轻处罚。
对防卫过当应根据防卫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及客观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罪名,同时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防卫人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1、假想防卫不应以故意犯罪来处理。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由此可以看出,故意犯罪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为前提条件的,而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又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危害社会的性质为重要内容的。如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知此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也就不可能构成故意犯罪。在假想防卫的情况下,行为人对他人实施的防卫行为虽然是故意行为,但这种故意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错误的基础之上的,即行为人自以为自己的行为是对不法侵害的反击,是一种对社会有益的正当防卫行为,即主观上不具备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因此,不能把假想防卫的故意等同于犯罪故意。2、假想防卫可以过失犯罪论处。假想防卫并非都是不具有罪过的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往往存在过失,由于假想防卫的行为人对没有实行不法侵害的人造成了损害,有时甚至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这虽然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的认识错误所造成的,有可宽恕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只要行为人稍加注意,就可以弄清不法侵害是否确实存在,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以避免错误及危害结果的发生,由于行为人应该注意而未注意,使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未能避免,所以,其主观上存在刑法意义上犯罪的过失,一般可以过失犯罪论处。需要注意的是,刑法第15条第2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因此,在假想防卫案件中,由于过失而造成危害后果的,只有刑法分则中明文规定处罚这种过失行为时,行为人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否则,即使因过失导致了一定的危害后果,也不应要求行为人承担刑事方面的责任。3、在某些情况下,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产生存在不法侵害的认识错误属于不可避免。主观上没有罪过,危害结果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对此,应当视为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16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不是犯罪。对于行为人的这种认识错误是否可以避免,应结合行为人自身的认知条件,参考社会上一般人的认识水平以及案发当时具体的时间、环境等客观因素综合判断分析,力求准确。有童年影响的民事主体,或者是精神有障碍的人,在生活中可能会有假想防卫的行为,此时可能的加害结果是民事主体臆想的。相比较于假想防卫,事前防卫需要承担的民事、刑事责任更为严重,但若是被防卫者自己不提出赔偿请求,实施防卫行为的主体,也有可能不会受到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562人已浏览
148人已浏览
192人已浏览
97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