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不当得利不会判刑,但是你如果靠捡着的物品敲诈,就会犯罪判刑。敲诈勒索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
不当得利不会判刑,但是你如果靠捡着的物品敲诈,就会犯罪判刑。敲诈勒索罪。 《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罪】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下面是我们为你提供的案例,供你参考,不当得利,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不应当获得的利益,其法律上的意义应当是指没有法律上的原因而获得利益。法律上的原因包括多重原因,只要有让对方获得利益的意愿和行为,一般就应认定对方获得利益并非不当得利。 题主所述的案例,老人汇款给对方,是想着“看看对方能骗多少钱”,也就是说老人是有让对方获得利益的意愿,也实施了让对方获利的行为,所以老人汇款的行为不应认定为不当得利,应当认定为附条件的支付或赠予。老人以不当得利为由主张对方返还款项,不能得到法院支持,所以建议老人以返还原物为由主张。 审判实践中,经常有很多人主张不当得利不能获得支持的。很多人首先主张借款、还款、委托理财等得不到法院支持而败诉,转头来主张对方不当得利,由于这些当事人已经在第一次诉讼中陈述支付款项是为了借款、还款或委托理财等,所以对方收到款项与当事人的意愿是一致的,对方就不是不当得利。 即使老人是因被骗而像对方支付款项,老人支付款项时确有向对方支付款项的意愿,所以对方并非不当得利。对方诈骗老人获得款项,诈骗的行为应当构成合同签订时的欺诈,老人可以主张撤销合同,合同撤销即自始无效,老人可以一并向对方主张返还款项。 典型的不当得利是汇错款,譬如我想把钱汇给a,却输错账号导致实际将钱汇给b了,汇款时我并没有将钱汇给b的意愿,所以b获得款项就构成不当得利。还有一个案例是公司发工资时,会计不小心输入错误,把6000输成60000,那得到该六万元的员工,其中的五万四千元就是不当得利。
诈骗罪是刑法上的罪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不当得利是民法上的一个概念,指无合法根据取得利益而造成他人损害。比如拾得人家的遗失物,一般只会产生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不会触犯刑法
对不当得利中的善意与恶意区分源于非给付不当得利中一种: 1、善意受益人指于受益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的受益人。不知无法律上的原因,不以无过失而不知者为限,因过失而不知者,亦属善意。 2、恶意受益人是指明知无法律的原因而取得利益的受益人。基于得撤销而经撤销的行为所为的给付,受领人知其撤销原因的,也视为明知无法律上的原因。受益人于受领时不知其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其后知晓的,自知晓之日起,成为恶意受益人。 二者返还范围不同: 1、善意受益人的返还义务的范围以现存利益为限,返还义务以原物为主,当原物依性质或其他不能返还时,于现存利益范围内受益人应偿还价额。 2、恶意受益人负担较善意受益人严厉的返还义务,应当返还其当初所受的一切利益、本于该利益所生的利益以及当初所受利益的利息。 对不当得利应当返还的范围因善意与恶意而不同,应当说这是民法理论讨论的问题。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无法律上的原因而受利益,致使他人受损失的事实。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 1、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 2、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 3、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不当得利依据不同标准可以作不同划分,最基本的划分是依据不当得利是否基于给付行为而发生,将其分为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非给付不当得利,是指基于给付以外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当得利,包括人的行为、自然事件以及法律规定。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受益人的行为、受损人的行为和第三人的行为。基于这些事由构成不当得利的原因,是受益者无受其利益的权利,所以,非给付不当得利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受益者无权利而受有利益。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19人已浏览
186人已浏览
380人已浏览
39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