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首先要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这是所有问题的前提,不申请工伤认定,就无法通过工伤获得赔偿,如果单位不申请的话,职工个人就必须在受伤之...
一、先申请单位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受伤害职工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提出认定申请。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填写《工伤认定申请...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农民工工伤赔偿程序: 一、工伤报告程序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了工伤保险的才有这个程序。单位应当自工伤事故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5日内,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提出工伤报告。 二、工伤认定程序 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工伤(亡)事故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属工伤的程序,这是一般工伤必走第一步。但用人单位书面认可为工伤的,又没有投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可以不走这一程序。注意工伤认定的两个时间:单位没有提起工伤认定的,工伤者一定要在事故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部门提出申请。社保经办机构调查认定后,书面通知单位及伤者。 三、工伤鉴定程序 工伤鉴定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即走完工伤认定程序后),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对其进行的评定伤残等级的行为。广义的工伤鉴定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和致残等级鉴定。窄义的工伤鉴定指致残等级鉴定。 四、协商赔偿程序 工伤鉴定以后,就可以依据鉴定的标准计算出赔偿数额了。单位投了工伤保险的,就直接由国家工伤保险机构依据标准发放工伤保险待遇。没有投保的(特指在工伤保险机构投保),则依据标准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五、劳动仲裁程序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不了的,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规提起仲裁程序。 六、法院审理程序 对劳动仲裁不服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对一审法院判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 七、执行程序 仲裁或者判决生效后,用人单位不支付赔偿费的,则可以依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执行局提起执行申请,由法院执行。 八、申诉程序 对生效判决不服的,则可以申请启动再审程序。
工伤索赔依据 工伤流程图:工伤——单位30日,个人1年——申请工伤(工伤申请表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劳动关系证明)——受理工伤申请(15日内,补齐材料)——工伤认定结论(60日做出)——申请劳动能力鉴定 劳动能力鉴定流程图:工伤认定完成——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受理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组60日或9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不服的15日内向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再次申请鉴定——鉴定生效(劳动能力结论作出一年后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对没有劳动关系证明的要求劳动仲裁确认,对不予受理工伤的提出复议或行政诉讼,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60日提出复议或诉讼。 职工持以下材料到当地社保部门申请伤残鉴定:1,出院证明,义检报告2,身份证件3R伤情彩照2张 职工或亲属携以下材料到社保部门申请工伤保险待遇:(一)因工受伤:1,身份证复印件1份2,1寸证件相2张3,3R伤情彩照1张4,《职工伤残评定书》原件1份5,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单据6,义检报告7,出院证明(出院小结)和门诊病历原件8《工伤事故报告签收单》原件(二)因工死亡:1,死者1寸证件相1张2,死亡职工抢救的医疗费用单据原件3,义检报告原件4,《工亡事故报告签收单》原件5,死亡证明原件6,死亡职工和近亲属身份原件及3R彩照8,死亡职工的结婚照及子女的出生证 7到10级伤残向区社保部门申请工伤保险待遇,1到6级向市级社保部门申请工伤保险待遇 不被认定工伤的三种情形:1,因犯罪或违反治安管理死亡的2,醉酒导致死亡的3,自残或自杀的单位注销受伤职工么办?5到10级的职工,未核定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社保核定机构为其核定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未达到1到4级的伤残职工,应办理退休手续,停发伤残津贴,按规定计发养老保险待遇 停止享受工伤保险的情形:1,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2,拒绝治疗的3,正在服刑的 1到4级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5到6级为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7到10级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对复议不满的15日内向法院诉讼;行政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自逾期60日满之日15日内向法院诉讼;直接向法院诉讼的,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3月内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诉讼一审3个月,二审2个月
首先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因工死亡认定; 其次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供养亲属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规定(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6人已浏览
164人已浏览
166人已浏览
2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