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犯罪中途停止对犯罪的定性是没有影响的。具体判什么罪名要根据案情和犯罪构成要件来分析。...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没有造成损害的话,应当要免除处罚;如果造成损害的,就...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根据法律的规定犯罪中止构成犯罪,虽然此时已经完成了犯罪预备的人员,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之中,由于害怕受到形似处罚等的原因,已经中止了犯罪行为,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对社会没有危害,故此即使是中止了犯罪,依旧会被认定为是犯罪。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刑法》第十三条
犯罪中止不属于犯罪未遂。二者属于不同且相互排斥的犯罪形态,成立犯罪中止不可能同时成立犯罪未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7人已浏览
114人已浏览
144人已浏览
25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