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
犯罪中止,通俗地理解就是: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在结果未发生之前自动停止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而使结果最终没有发生。...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一)行为者主观决定中止犯罪。行为行为者能够客观地继续犯罪并实现犯罪后果,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后果的选择。首先,行为者明确认识到自己可以继续犯罪或者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者自动作出的选择;其次,中止犯罪的决定必须是完整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是,有人害怕受到惩罚,有人因为别人的劝说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人因为良心的发现,有人后悔,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人因为对受害者的同情,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出现。终止犯罪的主观原因不影响中止犯罪的成立。(二)行为者客观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暂停行为是暂停犯罪的行为,暂停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形式实施,也可以作为非形式实施。第三,暂停行为以不产生犯罪后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后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和行为必然造成的后果。(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不得发生在犯罪过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准备犯罪的过程、犯罪过程和犯罪结果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中实施的行为不是犯罪中止行为。(四)中止犯罪必须有效停止犯罪行为或有效避免危害结果。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首先,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其次,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再次,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无条件的、彻底的,不是部分的、有条件的或暂时的。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有的是良心发现,幡然悔悟,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十四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1、要求犯罪中止是发生在犯罪的过程当中。 2、此时必须要是行为人自发自动的中止了犯罪行为,同时要求自动中止必须是彻底的。 3、中止了犯罪行为之后,同时要求对于犯罪结果的发生是起到了有效的防止作用,否则的话可能也无法成立犯罪中止。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74人已浏览
73人已浏览
127人已浏览
12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