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我国仲裁适用范围是怎样的?所谓仲裁的适用范围,指的是仲裁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可以解决哪些纠纷,不能解决那些纠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争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以下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赡养和继承纠纷;(二)依法应当由...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仲裁法的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这里明确了三条原则:一是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必须是民事主体,包括国内外法人、自然人和其他合法的具有独立主体资格的组织:二是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三是仲裁范围必须是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 关于仲裁的适用范围,我国《仲裁法》是依照仲裁的性质,参照了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并针对仲裁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如下原则规定的: (一)发生纠纷的双方应当是属于平等主体的当事人。 (二)仲裁的争议事项应当是当事人可以自由处分的。 (三)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国际上的通行作法看,仲裁范围主要是合同纠纷,也包括一些非合同的民事经济纠纷。因此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同时规定:“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仲裁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就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非司法机关的第三方进行裁决的纠纷解决方法或制度。适用仲裁程序的案件大部分都是有关财产权益纠纷案件,但近现代以来,世界各国仲裁的应用范围不断地扩大,仲裁作为解决特定纠纷的特定手段,适用于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消费者权益争议以及产品责任纠纷等案件。在我国现行法中,仲裁程序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民事经济纠纷。《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这一规定表明,仲裁范围主要是合同纠纷,也包括一些非合同的民事经济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是指有关财产的侵权纠纷,主要发生在海事、房地产、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如海事船舶碰撞纠纷、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纠纷、侵占他人房屋纠纷、产品质量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纠纷和商标专利侵权纠纷等。《仲裁法》第3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这一规定表明,涉及扶养、收养的纠纷属于人身权范畴,不属于仲裁适用的范围,不适用仲裁程序。《仲裁法》第17条进一步规定,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仲裁协议无效。可见,当事人即便就扶养、收养纠纷的解决达成了仲裁协议的,该协议也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当事人就扶养、收养纠纷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的,仲裁机构不予受理。该问题涉及到的相关文件:
劳动仲裁首先提供《劳动合同》和工资发放记录,如果没有劳动合同,那么必须提供其他证据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比如银行流水、社保缴纳凭证等,另外还需要提供工资和工作时间的证明,比如工资条、考勤记录等等;如果有些证据必须用人单位提供,比如考勤记录、工资发放名册等等,用人单位拒不提供的,那么用人单位需要承担不利后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证据及举证责任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2人已浏览
422人已浏览
265人已浏览
36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