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11.27法释[2000]37号)第七条使用...
[刑法条文]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爆炸性、毒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第一百一十五条放火、决水、爆炸、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侵犯的客体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投放的物质属性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是不具有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危险属性的物质、投放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必须是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物质。 3、故意的内容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为故意内容的、投放危险物质罪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为故意内容的。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是严重的扰乱了我国的社会秩序,是很容易导致公民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只要一旦实施行为那么就会承担法律的责任,但一般在认定犯罪实事时就会从案件的客观、客体、主观、主体各要件来进行确定,这样才能让案件可以顺利的处理,所以,案件的处理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1、侵犯的客体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投放危险物质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 2、投放的物质属性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是不具有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危险属性的物质、投放危险物质罪所投放的必须是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原体等物质。 3、故意的内容不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为故意内容的、投放危险物质罪则是以危害公共安全为故意内容的。投放虚假危险物质是严重的扰乱了我国的社会秩序,是很容易导致公民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只要一旦实施行为那么就会承担法律的责任,但一般在认定犯罪实事时就会从案件的客观、客体、主观、主体各要件来进行确定,这样才能让案件可以顺利的处理,所以,案件的处理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975人已浏览
171人已浏览
314人已浏览
339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