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一、起诉 1、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 2、立案审查 符合立案条件,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不符合立案条件裁定不予受理...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由法院进行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后,法院将通知当事人7日内交诉讼费。当事人交纳诉讼费后,法院将予以立案。若不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当事人对裁定不服,可在10日内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2、法院在立案审查后,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当事人。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若当事人不服法院的裁定,可于10日内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3、在开庭审理前,法院将进行证据交换。庭审过程包括宣布开庭、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合议庭成员、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法庭调查、当事人陈述案件事实、举证质证、告知证人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庭审辩论环节中,各方当事人就证据材料发表意见并进行辩论。若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 4、在法庭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可就纠纷达成调解协议。若调解成功,法院将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若当事人不服调解协议,可于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出上诉。 5、若二审法院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符合条件,法院将予以立案。庭审前,法院将进行证据交换。二审审理维持原判或改判,当事人可自动履行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或向法院申请执行。若当事人不服二审法院的判决,可于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6、二审法院在审查一审法院移送的上诉材料及卷宗后,符合条件,将予以立案。二审开庭前,法院将进行证据交换。庭审过程与一审类似,但二审法院有权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开庭审理。二审法院可就一审法院的判决进行调解。若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将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生效。若当事人不服二审法院的判决,可于15日内向上级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民事诉讼程序如何进行:(一)起诉和受理。交通事故当事人就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应向递交起诉状,经法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受理后七日内立案;认为不符合条件的,在七日内裁定,不服的可提起上诉。(二)审理前的准备。法院立案后五日内将附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15日内提答辩状,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检诉讼材料进行必要的审理前的准备工作。一审普通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不服而提出上诉,则一审裁判不生效力,而进入二审程序。二审法院的判决和裁定,是终审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判,一经宣告或送达当事人就具有法律效力。对此裁判,当事人即不能再行起诉或上诉。(三)1、开庭三日前通知诉讼参与人。2、审理前核对讼诉参与人,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当事人有关讼诉权利与义务,询问是否提出回避申请。3、法庭调查1)当事人陈述起诉请求和理由。2)作证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作证。3)出示证据4)宣读鉴定结论5)宣读勘验笔录。6)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所有的证据。7)质证双方就赔偿争议所得供的证据应互相质证。4、法庭辩论。原告发言,被告答辩,第三人发言及答辩后互相答辩5、法庭辩论终结,双方当事人争议核实清楚后法庭调查结束,应依法作出判决。6、法庭能够调解的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普通程序的审判应当在立案之日起6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6个月;还需要延长的,需要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子。
如何进行交通事故调停:为促进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提高事件质量和事件效率,使侵权行为当事人立即受到民事制裁,使受损当事人立即得到损害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义务人,权利人一致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停损害赔偿,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天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调停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调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期限为十天。(一)调停期限的开始日期。造成财产损失的,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受伤的,从治疗结束之日起受伤的,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受伤的人自愿放弃残疾评定的,从受伤的人书面证明之日起受伤的交通事故,从确定损失之日起。人死亡的,从规定的葬礼处理时间结束之日起。从被告知者收到通知的下一天开始计算。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天是周日或其他法定假日,以假日的下一天为期限的最后一天,期限的最后一天的期限,以停止业务活动的工作时间为期限。(二)对于具备调停开始时间的交通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与当事人约定调停时间、场所,调停时间三天前通知当事人。当事人请求变更调解时间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知其他当事人,并另行约定调解时间。(三)当事人申请超过法定时限或者对检验,鉴定结论,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处理(不调解)通知书”,说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予调解的理由和依据,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调解或者调解过程中放弃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终结调解。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3人已浏览
15人已浏览
29人已浏览
13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