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本罪与敲诈勒索罪在行为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区别:(1)主观方面存在差异。本罪行为人实施强制交易主观上是为了达成交易,...
强索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属于是侵犯财产罪的一种;敲诈勒索罪一般是直接从被害人手中取走数额较大的财务,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法律依据:1,处死...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与的区别: (1)客体不同。强迫交易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市场交易秩序和他人的人身权、财产权或其它合法权益;而罪侵犯的客体是简单客体,即公私财产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不同。强迫交易罪行为人对被害人可使用暴力、威胁方法,而敲诈勒索罪则只能使用威胁、要挟方法,若行为人当面对被害人使用暴力,则超出了敲诈勒索罪的范围,此其一。其二,本罪行为人在强迫对方达成交易后一般会给付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或商品作为代价,而敲诈勒索罪的行为人则完全是无偿占有被害人财物。 (3)主观方面不同。强迫交易罪行为人实施强迫交易行为主观上是为了达成交易,牟取不法利益,而敲诈勒索罪行为人主观上则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 (4)主体不同。强迫交易罪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而敲诈勒索罪只能由自然人构成。
准确区分行为人的行为是寻衅滋事还是敲诈勒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行为人的主观目的:敲诈勒索罪,一般指非法占有,威胁被害人,迫使其限期交付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而寻衅滋事罪的犯罪目的与动机较为复杂,有些人通过制造麻烦来获得精神刺激,有的用寻衅滋事快乐取乐,有些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能力和勇气,等等。因此,不难看出,找出主观目的和动机,不难确定这两种指控。但由于调查机关的疏漏,主观目的和动机在本案起诉证据中的证据几乎为零,只能从客观行为方面推断主观目的和动机,因此,本案的定性存在困难和复杂性。第二,从行为侵权的对象来看:勒索罪的行为人一般指向明确的受害者,通常通过精神强迫受害者,在心理上引起恐惧,迫不及待地付钱,主要手段是对受害人或亲属实施暴力威胁;破坏受害人的人格、声誉、财产威胁;揭露和宣传受害人的隐私或弱点等。寻衅滋事罪不同于敲诈勒索罪,其行为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犯罪目的,即通过破坏公共秩序来寻求个人精神上的满足,因此,行为人既不追求政治目的,也不是经济目的,其矛头指向绝不局限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对象,只要能满足其异常心理,任何人和任何人的财产都可能成为其侵权对象,侵权对象的确定性已成为区分两罪的重要标志之一。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别如下: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要特征如下: 1、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骗术,即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方法,使财物所有人、管理人产生错觉,信以为真,从而“自愿地”交出财物。 3、主观方面,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直接故意。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主要特征: 1、本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危及他人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采用威胁、要挟、恫吓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的行为; 3、主观方面表现为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直接故意。可见,两罪侵犯的客体都有公私财物所有权,主观上都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直接故意,但二者还是存在明显区别: 1、客体不同:敲诈勒索罪不仅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还危及他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权益。 2、客观表现不同:诈骗罪在行为上着重于“骗”,即采取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而敲诈勒索罪强调“敲”,即实施了威胁、要挟、恫吓等行为。 3、受害人交出财物的主观状态不同:诈骗罪受害人是受到欺骗后“自愿”交出财物;而敲诈勒索罪受害人是因害怕“被迫”交出财物。 4、立案标准不同:诈骗罪,数额较大为三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为二十万元以上;敲诈勒索罪,数额较大为二千元以上;数额巨大为二万元以上。 5、刑期不同:诈骗罪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而敲诈勒索罪最高刑期为10年有期徒刑。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5人已浏览
178人已浏览
230人已浏览
12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