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国有土地使用权方可进行分户,具体流程如下:分户的办理:1、由单位申请按政策办理土地分户,即每户要办理划拨土地使用证;2、然后每一户各自再按政...
可以持土地使用证、土地分割协议或土地转让协议、户口本和身份证等,到国土资源局办理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属于国有土地的,还应当办理国有土地出让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先要搞清楚所属的国有土地使用证是划拨土地还是出让土地,估计房改房的土地证是划拨土地,而划拨土地是不能抵押贷款的。 分户的办理: 1、由单位申请按政策办理土地分户,即每户要办理划拨土地使用证; 2、然后每一户各自再按政策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办理出让土地使用证,这样才能贷款。 3、建议协议分配土地,后拿协议书去土管局办理分户手续。国有土地使用证国有土地使用证由国家土地管理局统一监制,市、县人民政府颁发,土地管理机关填写,发给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并由其保存。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土地使用者名称、地址、图号、地号、用途、批准使用期限、四至、填发机关签章、年、月、日。 ②城镇土地使用中用地面积,其中建筑占地,共有使用权面积,其中分摊面积,土地等级;农村土地中土地总面积,其中地类面积。 ③备注。 ④变更记事。 ⑤附图以及证书的编号等。国有土地使用证办理: 1、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条,单位和个人依法使用的国有土地,由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使用权。其中,中央国家机关使用的国有土地的登记发证,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登记发证办法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制定。 2、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六十一条,以出让或者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核实,由同级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 农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集体所有的,农民个人是不可能享有土地的所有权的,所以土地就涉及到分户的问题。如果土地要分户,那么每一个分户的户主都要拥有土地划拨的土地使用证。使用证就说明你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限,如果有人侵犯就可以维权。
(一)可以有效保护不动产产权的完整性。缺少《土地使用证》,不动产的“物权”不完整。因为《房地产管理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登记发证制度”,这说明房地产的“物权”包括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方面。业主买的房地产包括房屋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而现在开发商只把房屋所有权给了业主,而土地使用权没有交给业主。(二)可以保证房产转让中涉及的土地使用权的法律效力。缺少《土地使用证》,房地产的转让中涉及土地使用权的部分不发生法律效力。《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没有《国有土地使用证》,业主不拥有法律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三)可以有效体现房地产的实际价值。 缺少《国有土地使用证》房地产价值严重缩水。按照《物权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这一条规定使原本只有70年寿命的住宅,得到“自动”延长。使“住宅”的传世私有财产性质,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但是如果买的房子没有《国有土地使用证》,就没有土地使用权,更不能“传世”,这样的房子还有多少价值呢。对于土地使用证进行分户处理是根据当事人之间的实际需要来处理的,对于相关情况的认定和处理,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如果对相关情况的处理不清楚的,那么还需要咨询土地管理部门来进行了解,具体情况下应当结合实际而定。
(1)办事程序: 1、缴纳土地登记费用; 2、换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2)申报材料: 1、单位转让需提交双方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法人代表证明书、身份证复印件以及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复印件核对原件); 2、个人转让需提交双方身份证复印件; 3、转让方的土地使用证或合法权属证明材料(正本); 4、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产权证明; 5、标有受让方名称、面积、坐标的用地图; 6、具有土地评估资质评估机构出具的土地估价报告书; 7、土地登记申请书; 8、闲置土地审查登记表; 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行政划拨用地转让); 1 0、经鉴证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1 1、若是司法裁决的提交民事裁定书、协助执行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1 2、公开交易的提交拍卖(招标、挂牌)成交确认书原件;1 3、土地使用权交易成交证明书(由土地交易鉴证机构出具);1 4、其他相关资料。 (3)承诺时限: 10个工作日在中国没有产权证的土地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不管是二手的还是新的房屋或者是土地我们都要买产权证齐全的。产权证过户是需要费用的,不同的费用计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说,房子越大,那么缴纳的税费也就越多,不可以不缴纳。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33人已浏览
334人已浏览
432人已浏览
38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