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1、法律规定的探望权主体为“不直接子女的父或母”,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不是法定主体。因此,为满足他们的亲情需要,在协议行使探望权时不...
离婚后行使探望权的时间和方式应当由双方进行约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对方探视会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可以中止探望。中止事由消失后,也可以...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第三十八条规定:后,不直接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本文详细讲述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探望权的强制执行。行使探望权,涉及到直接抚养一方和子女的利益,因此有必要确定探望的时间、方式。我国婚姻法在确定探望的时间和方式的问题上,规定了父母协议和判决两种方式,并且确定了“协议优先”的原则。按照协议优先的原则,父母应该本着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根据夫妻双方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夫妻是因为感情破裂解除婚姻关系,在协商时会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有些直接抚养一方甚至拒绝就探望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这时,探望权人就只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探望问题了。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拒不履行有关探望权的生效判决或调解书,另一方申请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对不履行义务的一方进行,责令其履行义务。经责令后仍不履行义务的,可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另一方也可以起诉请求变更抚养关系。对于子女不接受探望的,人民法院应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待子女消除顾虑后再执行。禁止对子女的人身进行强制执行。
根据《婚姻法》第38条的相关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者是母亲有权探望子女,另一方有义务提供帮助。对于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探望的时间以及形式等其他情况,双方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相应判决。如果父亲或母亲探望儿童,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要求对方停止行使探望权;相关中止原因消除后,恢复子女探望。暂停原因消失后,恢复探望权。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行使探望权和执行探望权。行使探望权涉及到直接的子女抚养方和子女的权益,因此父母双方应当在探望的时间和方式上协商清楚,在子女的探望上,我国的婚姻法规定了父母协议和法院判决两种方法,并确定了“协议优先权”的原则。根据协议的优先原则,父母双方应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根据夫妻的实际生活情况确定具体的探望时间和方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对夫妻在离婚时会撕破脸,很难真正平静地处理问题,他们在协商期间会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有时候有一些人会直接拒绝就相关问题进行协商。此时,探望权人只能通过诉讼解决探望问题。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拒绝履行探望权的有效判决或者调解文件,另一方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对不履行探望义务的一方进行教育,责令其履行义务。如果直接抚养方在被教育以后未能履行职责,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罚款等,不直接抚养子女的另一方也可以起诉请求改变子女抚养关系。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对于不接受探望的儿童,人民法院应当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禁止在子女拒绝的时候强制执行探望权。
离婚后探望权的行使可以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法院判决。不能行使探望权的情形如下: 1、父母曾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极大,手段特别恶劣,无明显悔罪表现,有可能使未成年子女身心受到损害的; 2、对未成年子女有虐待、劫持、胁迫等暴力倾向的,对子女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 3、遗弃、歧视未成年子女的; 4、患有严重的传染病未治愈或精神病的; 5、有赌博等恶习屡教不改的,而且怂恿子女犯罪,可能对子女成长有不良影响的; 6、年满8周岁以上子女明确表示不愿接受探望的情形; 7、父或母频繁探望子女,违反探望的规定会见子女,干扰子女的正常生活; 8、探望方有趁探望之机藏匿子女,使子女离开抚养方监护行为的; 9、其他不利于子女健康的情形。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65人已浏览
295人已浏览
125人已浏览
11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