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因自身发展壮大、经营范围扩大、股东分离等原因分离成立两家以上企业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
劳动合同签订的法律意义:1、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劳动者与使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药物在其间形成一定的劳动法律关系。劳...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式。以劳动合同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基本形势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这是因为劳动过程非常复杂,千变万化。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合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国家法律法规只能规定共性问题,不能规定当事人的具体权利义务,这就要求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2、劳动合同是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用人单位可以根据深刻的经营或工作需要确定录用劳动者的条件和方式数量,通过签订不同类型和期限的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特长,合理使用劳动力。3、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劳动合同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这不仅是对合同主体的保障,也是一种约束,有助于提高双方履行合同的意识,促进双方正确行使权力,严格履行义务。因为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稳定劳动关系。
基本上每一个地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都制定了自己的《劳动合同(示范本)》,以供本辖区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制定劳动合同示范文本时,大多数是将法律规定的必备条款机械地列入劳动合同中,而且更多是站在劳动者的角度进行劳动合同的粗线条型的设计。这样的劳动合同只能够起到最基本的作用;而用人单位想要通过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采取制约措施或对自己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劳动合同文本中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即便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的劳动合同,仍然有许多内容都必须依赖劳动合同双方在其他事项中另行约定。所以,用人单位必须自己主动设计劳动合同。但是,用人单位在设计劳动合同时应充分借鉴政府的示范文本,避免违法或遗漏相关条款。
只要合同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是有效的合同: 1、合同是双方平等真实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签订的; 2、合同双方均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3、合同本身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的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反公序良俗。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83人已浏览
122人已浏览
1,257人已浏览
188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