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以欺诈手段达成的合同可以申请撤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的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一般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如果不但有欺诈行为还损害了国家利益,那就是无效合同。需要看有没有无效情形,有就属...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通过欺诈订立的合同在撤销前具有法律效力,撤销后没有法律效力。欺诈者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合同。
劳动者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与用人单位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但如果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欺诈、威胁等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也是错误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订立劳动合同应该采用合法的手段,以非法的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是无效的。我国劳动法第18条规定,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故意以欺诈、威胁等手段与用人单位订立了劳动合同,属于使用了法律所禁止的欺诈手段,违反了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守的平等自愿原则,该劳动合同无效。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因此无效的劳动不存在解除的问题。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符合劳动法第24条、第25条和第26条规定的情形。劳动合同是否有效,不能由用人单位或劳动者来认定,而应当由有关部门来确认。劳动法第18条规定,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用人单位如果要辞退劳动者,首先应当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其与劳动者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无效合同经确认之后,用人单位可以无条件辞退该劳动者,如果劳动者的欺诈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损失,还可以要求该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
所谓欺诈,就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欺骗对方,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意思表达,对方签订合同。欺诈的种类很多,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假冒商品说明书,在没有履行能力的情况下,签订合同骗取定金或货款。所谓胁迫,是指行为人以即将发生的损害或者直接实施的损害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与对方签订合同。因胁迫而订立的合同有两种:一种是威胁即将发生的损害,使他人产生恐惧。即将发生的损害可能涉及生命、身体、财产、名誉、自由、健康等。这种损害必须相当严重,足以让被胁迫者感到恐惧。如果一方进行的损害威胁根本不存在,没有任何依据,或者迫方根本不相信,不构成胁迫。另一种情况是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直接给对方造成人为损害和财产损害,迫使对方签订合同。这种直接损害可以是对身体的直接损害,比如殴打对方;也可以是对精神的直接损害,比如散布谣言,诋毁对方。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978人已浏览
160人已浏览
199人已浏览
37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