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被认定为交通事故逃逸的情况:1。发生交通事故后,知道自己伤害了人却当场开车或者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事故司机知道自己撞倒了人,但认为事故是...
肇事者逃逸主要为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交通肇...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上述行为均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违反交通规章制度造成了重大事故,在未处理的的情况下私自离开现场就算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是本罪的一个加重情节。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有三个方面。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7人已浏览
98人已浏览
213人已浏览
91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