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不一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受到刑罚的,都是犯罪,但情节明显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视为犯罪。只要你犯了罪,你就必须承担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七...
刑事责任是实施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不是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但不是所有的人实施了犯罪行为都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7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需要的是,犯罪预备行为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和创造条件的行为,而犯罪预备形式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留在预备阶段的停止形式。我国刑法理论普遍认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是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依据,犯罪预备行为也有其犯罪构成,是一种具有修正要素的未完成犯罪形式。这是追究犯罪预备行为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虽然犯罪预备行为尚未直接侵犯犯罪对象,但它已经使犯罪对象面临即将到来的现实危险,因此它也具有社会危害性。因此,犯罪预备行为也具有可罚性。中国刑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预备犯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同时,考虑到犯罪预备行为尚未开始犯罪,尚未实际造成社会危害,刑法还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犯罪中止需要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如果中止犯罪,不造成损害,应免除处罚的损害,应减轻处罚。由此可见,我国采取了必免减制。因此,是否造成损害是中止犯罪免除处罚和减轻处罚的依据。(1)中国刑法中止犯罪的处罚原则是必须免除或减轻处罚,中止犯罪时必须考虑损害结果。既不能与既遂犯同样处理,也不能比照既逐犯从轻处理。(2)关于中止犯罪的处罚,应同时引用刑法总则第24条和刑法分则的具体条文,体现罪名中止形态。(3)对中止犯的从宽处罚根据情况分别把握。(4)中止人想实施或刚开始实施的犯罪危害较轻,符合《刑法》第13条但书中规定的,应依法不认为是犯罪。中止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中止犯罪必须符合以下特点:1、必须在犯罪过程中中中止犯罪。也就是说,在准备犯罪或开始实施犯罪的过程中,也就是说,在犯罪完成前停止犯罪。如果犯罪已经得逞,则不存在犯罪中止的问题。2、必须是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这里包括两种情况:(1)自动放弃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着手实行犯罪之前,主动放弃犯罪意图,停止着手实施犯罪,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之后,犯罪结果发生之前,主动放弃继续犯罪,中止犯罪行为。放弃犯罪是为了行为者的自由意志,而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犯罪,这是中止犯罪和未遂的根本区别。如果是因为犯罪分子的意志以外的原因,或者不能继续犯罪,被迫停止犯罪,就不能视为中止犯罪。(2)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指犯罪人已经着手执行犯罪后,在犯罪结果发生前,积极放弃继续犯罪,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促使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如真诚悔悟,认识到犯罪可耻,洗手不干;因被害人哭泣,求饶,而产生同情,怜悯之心,不忍再加害于人;慑于法律的威严,惧怕受到刑罚惩罚;原有的犯罪欲望已通过其他途径得到满足或已经消失等。造成犯罪中止的不同动机,反映了犯罪人悔改程度的差异,但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根据刑法的规定,中止犯罪不造成损害的,应免除处罚的,应减轻处罚。这样的规定,体现了适应我国刑法罪刑的原则。因为中止犯罪不仅客观上没有犯罪结果,而且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没有犯罪结果,犯罪分子在犯罪中悬崖勒马,对社会有益。因此,法律对中止犯罪的处罚采取了应免除或应减轻的宽处罚原则。这也是考虑到对犯罪分子判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既然犯罪分子自动放弃了犯罪,又避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说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已经消除或者减弱,罪犯已经悔罪,容易接受改造,处理上应当进一步从宽;同时,规定较轻的处罚,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中止犯罪,以减少犯罪的社会危害。
15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15岁以外犯上述八种特殊犯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00人已浏览
183人已浏览
108人已浏览
14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