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行政主体就是享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比如行政机关。行政法主体就是行...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与员工终止劳动合同的情形有: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可以终止劳动合同。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终止劳动合同:(1)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就业条件的;(2)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3)严重失职、私人欺诈,对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4)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严重影响单位的工作任务,或者拒绝改正;(5)劳动合同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款无效;(6)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劳动关系需要存在两个主体,一个行为。主体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而行为是属于劳动者直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行为。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同时。也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中外自然人)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劳动关系中的一方应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用人单位,另一方只能是自然人,必须是符合劳动年龄条件并具有适应劳动合同义务的能力的自然人;劳动关系的主体有很多种,比如可以是两个用人单位,也可以是两个自然人。法律法规对劳动关系主体的要求没有对劳动关系主体的要求严格。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2,811人已浏览
5,465人已浏览
602人已浏览
2,93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