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提问

特色服务

法律大讲堂

用户中心

挪用公款罪司法解释是什么

2022-01-21
根据《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归还的,是挪用公款罪。为阐明挪用公款罪的具体含义,全国人大常委会2002年4月28日《关于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l0月17日《关于如何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有关问题的解释》对于"归个人使用"的具体含义做出阐释,具体包括三种情况: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由此可见,行为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一。 挪用公款罪是一个在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多的罪名,其犯罪构成非常复杂。正确认定挪用公款中的"使用"行为,对于能否认定挪用公款罪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依照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财产所有权包含了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具体的权能,判断公款是否"归个人使用",应从公款的所有权是否受到现实侵害作为认定标准。主要包括两种情形: 第一,公款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表现为提取现金、银行转账等形式,该种情形属于典型的""归个人使用"。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所谓的"又挪又用"。例如,行为人将巨额公款划人自己的私人存折,后使用公款购买个人住房,超过3个月未归还,此时公款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权能均受到侵害。二是所谓的"挪而未用"、"挪而不用"。例如,行为人将巨额公款私自存放在家中意欲用于赌博,虽然该行为尚未侵害到公款的处分权能,但将公款私自存放在家中己侵害了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 第二,公款所有权的部分权能受到现实侵害,且存在所有权灭失的具体风险,该种情形属于特殊的"归个人使用。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显著变化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复杂,行为人擅自在公款上设定担保、质押等担保物权,即使没有来取提取现金或银行转账等形式,同样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归个人使用"。例如,行为人在单位负责财务工作期间,有一次自己想投资做笔买卖,需要10万元现金,因手里没钱向银行货款,银行要求有担保,行为人便将由其保管的单位一个50万元的定期存折押在银行,贷出10万元钱,并在6个月后归还,存折也同时拿回了单位。在此情况下,公款所有权存在灭失的具体风险,这是因为质押具有担保债权实现的功能,当出现违约时质押权人可以通过转让有价证券换取货币来实现自己的债权。行为人擅自将单位存折质押给银行,该笔存款的使用权即受到了限制;如果行为人无法归还贷款,银行作为质权人将享有该笔公款。 挪用公款罪侵害的客体首先是公款的所有权,然后才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因此,只有在公款所有权的全部或部分权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归个人使用"。

相关问答

赵丽、章法...等95位律师接受在线咨询

有问题 立即在线问律师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婚姻/债务/工伤/合同/刑事....最快3分钟内有回应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看完还不明白?马上在线问一下吧!

点击提问 快速获得指导

网友热门关注

法师兄 专业问答 详情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