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对未经调解、当事人直接申请仲裁的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向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书,引导其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当事人同意先行调解的,应当暂缓受理...
一、自愿原则第77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依法申请调解、仲裁、诉讼或协商解决。第七十八条解决劳动争议,应按照合法、公正、及时...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法律没有规定。在仲裁过程中,应当进行现行调解,第一次调解不成,是否进行第二次调解,法律没有规定,仲裁庭一般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法律规定了仲裁结案的时间限制,一般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结束,最长不得超过60天。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
仲裁和调解都是解决当事人争议的方式,都是基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愿自愿选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两者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一、调解的随意性大。在解决争议过程中,任何一方方当事无论何时都可以参加调解或中止调解,一旦一方当事人要求中止调解,调解人只能中止,而不能强行继续调解。而在仲裁过程除非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或申请人由于某种原因要求撤回中请,否则即使被申请人不答辩或不出庭,仲裁庭仍有权按仲裁规则的规定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 二、调解的灵活性大,在调解中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协商一致即可达成调解协议,而仲裁则需按仲裁规则规定的程序进行,裁决根据事实依据法律规定作出。 三、调解协议须当事人双方同意方可作出,而仲裁裁决由仲裁庭依法独立作出裁决,无需当事人双方同意。
仲裁可以调解,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仲裁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我国仲裁法第51条第1款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签收前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361人已浏览
137人已浏览
150人已浏览
155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