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私分国有资产罪和贪污罪的量刑是: 1、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六条的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1、犯罪主体不同。私分国有资产的主体只是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主要有以下区别:(一)贪污罪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共财产使用权。(二)客观方面,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三种行为:一是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二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开展营利活动;三是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三个月以上未还。只要行为人的行为符合上述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就构成挪用公款罪。贪污罪的客观方面是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侵占、窃取、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产。(三)挪用公款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除国家工作人员外,《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二款还规定,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也可以成为贪污罪的主体。也就是说,贪污罪的主体范围大于挪用公款罪。(4)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的主观方面虽然都是故意的,但故意的内容是不同的。挪用公款罪是非法占用公款,目的是非法取得公款使用权。贪污罪是非法占有公共财产,目的是非法取得公共财产所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立案标准规定》第一条、第二条。
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是具有不同社会危害性的两种犯罪。这两种犯罪对犯罪客体,即公共财产权的侵犯程度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四种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在一般场合,两者的界限是容易划分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中,如行为人挪用公款后产生了非法占有故意的情形下,定性上可能发生混淆。 1,两者侵犯的客体不同。两种犯罪虽然都侵犯公共财产权,但侵犯程度不同,社会危害性也就不同。贪污罪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中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全部权能,而挪用公款罪只侵犯公款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 2,两者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贪污罪的主观故意是非法占有公共财物,不准备归还;而挪用公款罪的主观故意是暂时占有并使用公款,打算以后予以归还。判断挪用公款是否转化为贪污,应当按照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具体判断和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3,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贪污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侵吞、盗窃、骗取等方法将公共财物据为己有,由于行为人往往采取销毁、涂改、伪造单据、帐目等手段,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发现公共财物已经被非法侵吞;而挪用公款罪的行为表现为擅自决定动用本单位公款,虽然有时也采取一些欺骗手段,但一般不采用侵吞、盗窃、骗取手段。在挪用公款案件中,行为人通常会在帐面上留下痕迹,甚至会留下借款凭证,没有平账举动,因而通过查账能够发现公款被挪用的事实。 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挪用公款后携带部分所挪用的公款潜逃,说明其挪用公款的故意及行为已经发生转变,不论是潜逃前的行为还是潜逃后的行为,均符合贪污罪的犯罪构成,应对整体行为认定贪污罪,犯罪数额为行为人所挪用的全部数额。第二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携带部分所挪用的公款潜逃的,应以贪污罪论处。至于行为人潜逃前的行为如何认定,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从两罪的要件上来考察区别∶(一)客观方面不同。私分国有资产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而为单位全体成员谋利,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单位所有成员,也就是人人有份,并且在私分时大家都知情。共同贪污在客观上则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非法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共同贪污不是为了单位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受益。(二)犯罪对象不同。的犯罪对象是国有资产,侵犯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犯罪对象是公共财物,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三)犯罪主体不同。私分国有资产的主体只是部分国家工作人员,即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共同贪污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并且还可以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四)犯罪主观方面不同。共同贪污主观意志是几个贪污人的个体犯罪意志,具有将公共财产非法据为己有的目的。私分国有资产主观意志则是个体犯罪意志的集合,表现为一种群体犯罪意志,且具有非法将国有资产为单位谋利的目的。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人已浏览
30人已浏览
197人已浏览
166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