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法规
相关问答
犯罪中止的特征是: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定。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前或或之后...
《刑法》规定,中止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决心。...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犯罪中止的基本特点是,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或实行阶段,既遂之前。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自认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动机在所不问。在实行行为终了前,行为人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在实行行为终了后、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发生犯罪结果时,行为人亲自积极采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结果的发生。
(一)中止的时间性: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在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之后、犯罪呈现结局之前均可中止。 (二)中止的自动性: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三)中止的客观性:中止不只是一种内心状态的转变,还要求客观上有中止行为。 (四)中止的有效性:不管是哪一种中止,都必须没有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
(一)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 (二)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 第一,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 第二,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 第三,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但这种结果,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三)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这里的犯罪过程,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 (四)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综合上面所说的,持续性犯罪的存在就算是中止了此犯罪的行为,那么也会按此罪的条款来进行处罚,如果产生了危害的结果,那么还会加重当事人的刑法,所以,案件在处理的时候都是有法律依据的,最主要的就是要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16人已浏览
131人已浏览
167人已浏览
103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