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问答
1、农户之间发生宅基地权属争议,当事人双方应尊重历史,相互谦让,协商解决问题。双方协商成功,最好签订协议。双方达成的协议,不得违反有关法律、...
1、农户之间发生宅基地权属争议,当事人双方应尊重历史,相互谦让,协商解决问题。双方协商成功,最好签订协议。双方达成的协议,不得违反有关法律、...
大家都在问查看更多
你不是上诉,而是到法院起诉。如果真的他已经不想回头,应该尽早起诉,不要让他拖着你走。你们分家的房子,如果宅基地证是在你们结婚后过户到你们名下的:是夫妻共同财产,你有权要一半;但如果宅基地证上还是老人的名字或者是在你们领结婚证前就过户到他名下的,你确实分不到。2个孩子,到法院会一人一个。另外,在法院判决离婚前,他在外挣的所有钱你都有权分一半,你要弄清楚他的收入有多少才行。
可以的:家庭成员之间,因宅基地使用权而引发纠纷的,可以先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当地的人民法院起诉维权。一,民事纠纷的定义及调整范围: 1,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可处分性的),是处理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所以所有违反这一概念的行为就会引起民事纠纷; 2,民事纠纷分为两大内容:一类是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另一类是人身关系的民事纠纷; 3,其解决机制有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二,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 1,自力救济:(1)自力救济,包括自决与和解;它是指纠纷主题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达到维护自己的权益。(2)自决是指纠纷主题一方凭借自己的力量使对方服从;和解是指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3)两者共同点是,都是依靠自我的力量来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的参与,也不受任何规范的制约。 2,社会救济:(1)社会救济,包括调解(诉讼外调解)和仲裁。他是只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2)调解是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说和,用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劝导冲突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3)调解协议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具有合同意义上的效力;(4)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5)仲裁不同于调解,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有法律上的拘束力;(6)仲裁与调解一样,也是以双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前提条件的,只有纠纷的双方达成仲裁协议,一致同意将纠纷交付裁决,仲裁才能够开始。 3,公力救济:(1)公力救济是指诉讼;(2)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审理、判决、执行等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3)民事诉讼动态地表现为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静态地则表现为在诉讼活动中产生的诉讼关系。
宅基地纠纷处理:根据中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种:(1)协商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4条第1款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纠纷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根据这一规定,市民之间发生的宅基地纠纷必须首先通过协商解决。(2)行政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4条第2项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职场之间的争论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该法还规定,侵权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纠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赔偿损失。(3)司法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4条第3项规定: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天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表明公民之间关于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的纠纷,只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第14条的规定,经相关行政机关处理,对处理决定不服,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侵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侵犯者不经行政机关处理,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此外,宅基地纠纷还可以通过人民调解解决。人民调解是指在调解委员会(包括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公德为基础,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劝导,促进纠纷当事人相互理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大众自治活动。
相关法律短视频查看更多
相关普法查看更多
168人已浏览
211人已浏览
159人已浏览
1,070人已浏览
网友热门关注
10963位在线律师最快3分钟内有回复
立即咨询